()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时间:2022-01-07 11:08:14 来源:网友投稿

论文答辩自述

尊敬的答辩委员会主席,各位答辩委员,以及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07专升本班的xxx。我的课题研究方向是语言文字学类,论文题目为《网络流行语刍议》。本篇毕业论文是在导师xxx的悉心指导下顺利完成的,在此谨向李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

下面,我就论文的写作情况做一个简要的陈述。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上网聊天及获取信息,已成为广大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网络交流中,网民创造出许多简洁形象、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字和表情符号,形成了便捷、生动的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给现代汉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不仅大大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汇和表达方式,还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同时,网络流行语在构词、语法上存在着不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现代汉语的健康发展。

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网络流行语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之一,也是目前语言学的研究热点,正受到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网络流行语,可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有助于对语言变化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网络符号的深刻认识,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

本论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即引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分类、来源、健康发展和结语。其中,引言部分介绍了网络流行语的时代背景和研究现状。定义部分中以网络语言定义为基础,指明本论文中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及研究范围。分类部分从字词的表意特征、修辞手法和符号特征对网络流行语进行详细的分类。这是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即举例分类的全面性。我充分收集相关资料,涉及期刊、杂志、专著以及网络。对最新的网络流行语进行详细的分类,除了举例汉字、符号、字母型的网络流行语以外,同时还引用了典型的网络实物图像。来源部分则从各方面对网络流行语的来源作了较全面的归纳。影响部分包括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造成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在健康发展部分,本论文指

出了对待网络流行语的正确态度,提出了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的三个策略,即研究、规范、引导。一要对语网络流行语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索其发展规律;二要倡导语言规范,健全网络法规,根据不同的场合规范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三要引导人们不盲从网络潮流,正确选择、分析、判断网络流行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加强网民的网络道德自律,使其不盲目散播非健康的网络用语。这三个策略是针对网络流行语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和根据现实情况提出的,因此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意义。结语部分,指出了网络流行语的未来发展状况和今后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网络流行语。本论文的研究对于今后网络流行语和现代汉语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外,本次论文的写作,使我受益匪浅。李老师严谨求实的态度,踏踏实实的精神,一丝不苟的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同时,我感悟到论文的写作过程是真正的自己学习的过程和研究的过程。没有学习就不可能有研究的能力,没有自己的研究,就不会有所突破。由于本人能力有限,在论文的内容表述、论证和图片的引用格式上还存在不当之处,许多问题还待进行进一步思考和研究,借此答辩机会,诚请各位答辩委员给予批评指正!

我的论文自述完毕,谢谢!

老师对我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十分宝贵,我将虚心接受,并不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学习,从而使该论文的到完善和提高!最后,我向各位答辩委员致以诚挚的谢意!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网络流行语刍议

汉语言文学 07汉本(专升本)xxx

指导教师:xxx

摘要

网络流行语作为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正受到语言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网络流行语,可以推动语言学的发展,有助于对语言变化的考察,有助于我们形成对网络符号的深刻认识,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现代信息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从现代汉语的角度来说,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大大丰富了现代汉语的语汇和表达方式,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同时,它具有使用不规范的特点。本论文从网络流行语的定义、分类、来源、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提出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分类,来源,影响,健康发展

The modest proposal of network buzzwords

Chinese language lierature 07 Chinese originally upgrade

from junior

college student to university Bei Cuiyun

Supervisor Li Qingying

Abstract

引言

现今的社会是一个网络社会,一些颇有创意的语言一旦跟网络带上勾,在网络媒体和广大网民的推动下,就会迅速散开,成为一种流行。它代表了这个时代的记忆,或调侃,或幽默,或搞怪,或深思,对现代汉语都是一种另类的极大丰富。网络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它具有开放、自由等特点,这些特点为网络语言的产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网络语言中,以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为甚,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流行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的生成和发展,反映了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文化特点。

随着网络交际的普及,网民越来越多,上网聊天及获取信息,已成为广大网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上的流行语亦日益丰富,成为网民们上网交流必用语,而且也逐渐走到网下,成为人们的口头禅等社会流行语,极大地影响着21世纪信息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网络语言是社会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也一直是语言学的研究热点,早在几年前,国内就已经有许多语言研究者对网络语言进行研究。2001年4月1日内蒙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由北京康世经济发展研究所编写的《网络流行语》,该书对缩略语、谐音词语、新兴词语、数字语言和符号语言作了介绍。2001年6月1日,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网络语言词典》,这部语词性的词典收词1300多条,正文约40万字,由曾任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现任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艺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的于根元教授担任主编,包括语言文字、对外汉语、播音主持方面的教师和网站负责人等在内的众多的语言专家、网络专家、资深网民的编写班子,历时一年左右完成。该词典便于新网民较快地克服词语方面的障碍,也便于有关人士了解网络用语。2006年,“网络流行语”就已经作为词条被编入了百度百科并成为了网络“扫盲”的工具,而从2008年1月开始,几乎每月都有网友对该词条进行4到5次的内容补充和完善,不时推出“网络流行语大全”修订版,在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整理、解释词义之外还附上了例句和图文并茂的

“典故”出处。2008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网事2008》一书,由多年从事网络新闻采编工作、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工作、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的王刚和张鸫主编。本书的第十三章是“网络雷词:撼倒一大片的流行语”。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网络流行语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就此问题,本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

“网络语言” 是个相当含混的概念,于根元先生在《中国网络词典》中认为“网络语言=汉字+数字+符号+其它”。“从广义上讲,网络语言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或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与计算机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软件、病毒、宽带、登录、在线’等,这是网络语言的最基本成分。二是与网络文化现象有关的特别用语,如‘黑客、博客、播客、QQ、MSN’等。三是在各论坛、QQ、MSN等聊天室使用的特殊用语和符号,如‘拍砖、顶、晕’。狭义的网络语言仅指第三类。”[1]

本论文研究的网络流行语特指狭义的网络语言,即人们通过网络媒介(QQ、论坛、贴吧等)进行网络交际时使用频率较高的网络语言,是网民约定俗成的用来表达特殊含义的符号、词语和句子。

二、网络流行语的分类

在网上特殊的语境里,网民们为了提高文字输入速度,增加信息含量,独具匠心地改造了汉语和英语的一些词汇,并把文字和数字、符号、字母、图片等进行连接和镶嵌。这种带有明显的互联网时代标志,融合了符号型、数字型、谐音型等的“Q言Q语”给日常用语注入了鲜活的血液。网络语言除具备简捷的特点外,还附加了直观、通俗、风趣、幽默等特征。

本文以近几年来的网络流行语为例,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

(一)汉字符号类

网络流行语中比比皆是的修辞手段可以有效地增强交际效果,提高交际效率,它们从表意特征、辞格上大概可分为这几种类型:

1.谐音类。如:斑竹——版主,新蚊连啵(新闻联播的谐音)——被无数蚊子咬了。

2.省说类。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

3.仿拟类。

仿拟是经济社会中造词的主要手段。创造力和模仿力都很强的年轻人不仅主动地使用网络流行语,而且积极创造网语,使网络流行语不断推陈出新。

(1)仿拟童言童语,主要用重字方式模仿儿童语言。如:漂漂——漂亮,片片——照片。

(2)仿拟台湾普通话腔调。如:酱紫——这样子,迷有——没有,稀饭——喜欢。

(3)仿拟名言名句。如:

水能载舟,亦能煮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贱则无敌。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走投无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室友。不知隔壁帅哥,可有女朋友。

有钱人终成眷属。

士为知己者装死,女为悦己者整容。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对我不屑一顾。

(4)仿拟声音、情状。

主要是利用一些象声词或这些象声词的拼音形式来表达说话人当时的心态、表情或动作,十分生动形象。如:

笑声:呵呵(HeHe),赫赫,嘻嘻(CC),西西(xixi),哈哈(Haha),嘿嘿,——这是婴儿,OTL——这是完全失落,Orz——这是大头,Xrz——这是爆炸头,●rz——这是黑人头先生。还有混合型,表示无可奈何的“囧rz”(囧,读音jiǒng )。”“囧”在古时的含义,大致有4种说法:一、窗户;二、粮仓;三、祭名(祭祀仪式上的专用名词);四、地名。后来也许因为“囧”的外型实在是很像窗子,所谓窗口通明,于是渐渐引申出了“光明”和“通彻”的意思。据有关研究成果表明,甲骨文、金文里已经出现过此字。商务印书馆汉语编辑室副主任何宛屏认为,该字最早是个象形字,现在也是象形字的用法,被网民活用了。在网络文化中,囧字内小“八”字视为眉眼,“口”视为嘴。它的内涵就是:一、作为头,表达沉重的思想;二、作为脸,表达浪漫与激情。而在失意体前屈文化(网络流行的表情符号)中,则表达“悲伤”、“无奈”的情绪,另外还有“佩服”、“钦佩”的意思,也有较反面的如“被你打败了”、“真受不了你”等这类意思。除此以外,还有其它一些象形,曾rz——这是假面超人,益r2——这是闭起眼睛,很痛苦且咬牙切齿的脸,口rz——豆腐先生,prz——长发垂地的……“‘囧’字的相关网页高达12,000,000篇,其中‘囧论坛’就有500个,如‘大囧村’、‘囧字营’等。” [2]

(2)表人物表情的符号

网络交流中,表情符号的本质是通过各种符号组合,以人脸为轮廓,表示一定意义的符号。如:

*^?^*——笑。

=^_^= ——温馨的微笑。

*^◎^* ——呵呵大笑(厚嘴唇的)。

*^÷^* ——得意的笑(有上下唇的)。

~~~^_^~~~——笑死啰(笑得连眼泪都蹦出来了)。(*@︿@*﹀——悲、晕。

?~?——见到偶像眼睛为之一亮。

Q_Q ——流眼泪的样子。

(3)表方位的符号

用所指的方向来代表意思,如:

→:,代表右;

←:代表左;

↑:代表上;

↓:代表下,有时用来代替吓人的吓。

(4)表动物植物的符号

=^ω^=——狐狸。

(??)nnn ——毛毛虫。

(。。)~——蝌蚪。

≡[。。]≡ ——螃蟹。

ˉ(∞)ˉ——猪。

(5)表物品的符号

8<——小剪刀。

--<-<-<@——玫瑰花。

(●-●) ——太阳眼镜。

○●○———烤丸子。

ε==3 ——骨头。

2.实物图像

实物图像不属于语言符号,也不是一般符号,它只是以实物图像形式对文字信息的替代。现在网络交际中流行互相发送一种GIF格式的动态图像,来生动、形象、直观、幽默地表达聊天者的情绪、意图,模拟现实交际。这种实物图像主要有表情类、动作类、动植物类、物品类、名星人物类、节日类。此外,还有论坛专用、QQ群专用、路过系列等。如图:

图1.1 汗[3]

图1.2我顶[3]

Fig1.2 Perspiring.

说明:汗,表示害怕、无语心情。

Fig1.4 I support

说明:这是聊天室中常用的

表示支持某种观点的图片。

图1.6 圣诞快乐[3]

图1.3 人物惊诧表情[3]

Fig1.3 The people surprised expression

Fig1.6 Marry Chrismas

说明:这是圣诞节的祝福图片。

说明:这是经过网友处理过的电影截屏图片。

(六)混杂类

这类网络流行语以字母、符号、汉字等混合组成,如:

+U——鼓励、加油。

= = 我——等等我。

发呆ing——正在发呆。

牛B ——又作NBNX牛X,厉害的意思。

三、网络流行语的特点

(一)创造性

网络流行语中的奇思妙想可谓多如牛毛、不胜枚举。网络作为一个交流平台吸引了无数网民在线聚集。网民们在网络中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于是随心所欲、挖空心思创造出令人感到新奇的网语。

(二)简洁性

人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总是希望在速度上能尽量接近口语交际。网络流行语大量采用字母、数字,通过谐音、缩略等方法将复杂的汉字输入转化为简便的字母、数字和符号,提高了打字交流的速度。如道别时用“88”,鼓励时用“+U”等。

(三)形象性

网络流行语的形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网民们充分利用键盘上的特殊字符,以人脸为轮廓,形象地创造了许多极为生动形象、风趣幽默的表情和动作的图形,用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模拟现实交际;二是把一些抽象的网络词语所指的内容赋予了形象化的表述。如:*^?^* 笑,(●-●) 太阳眼镜等的形象符号摹拟人或物的状态,充分体现了网络流行语的形象化。“灌水”、“造砖”在网络上都是只写文章,但“灌水”是指随意写写,“造砖”则指潜心写一些有深度的东西,带有很强的比喻色彩。

(四)直观性

一些网络流行语由于受交际条件的限制,网民要想在非面对面的情况下表现丰富的感情、鲜明的个性,就必须在形式上有变通、有创新。如使用表情符号、图像的使用比汉字的表达方式更为直观,交谈的双方立刻就能清楚对方的状态,了解对方的心情,从而给双方带来更多情感上的交流与满足。

(五)诙谐性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是网络流行语充满活力,他们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流行语,营造出轻松幽默的阅读气氛。如:黑旺财——《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条狗,狗者,犬者,黑犬,就是默。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菜鸟——原指电脑水平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以上都是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命名平淡的事物,充分体现了网络流行语诙谐性的特点。

(六)混杂性

网络流行语,中外词汇被大量使用,数字、字母、符号大兴其道,为的是方便快捷。如“==我”(等等我)。

(七)受限性

网络流行语做为一种网络交际语,它的口语化和非正式化使其使用范围难免也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一些纯属网络诞生的流行语,只限于在网络交际时使用,不能运用于正式场合。

(八)不规范性

从规范的汉语表达方式看,网络流行语中的汉字、数字、英语字母,以及文本符号混杂使用,同时还夹杂着方言谐音字,怪字、错字、别字层出不穷。有关专家认为,这种流行语的随意性太大,不稳定,只是年轻人时髦的“文字游戏”。网络流行语由于受网民“自我”意识和追求新异思想的影响,在语法上表现出淡化语法和打破常规语法规则的现象。如“……的说”、“我走先”等。

四、网络流行语的来源

(一)来源于网民独创

目前,网民大多数是以年轻人为主,年轻人追求时尚,富有个性,喜欢创新,他们出于不同的心理,运用各种不同的语言方式表达着自己的感情。一些独创的语句一旦使网友产生共鸣,被大部分网民所接受,就会迅速流行开来。如:

靠——不满。

顶、狂顶——支持、强烈支持。

陈水——欠扁。

小P孩——年轻人。

驴是的念来过倒——倒过来念的是驴。

钱不是问题,问题是没钱。

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大师兄,你知道吗?二师兄的肉现在比师父的都贵了。——2007年5月,全国各地的猪肉价格开始陆续上涨,这是网上流传的沙僧对孙悟空说的话。

(二)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流行语不同,2008年的网络流行语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若不了解这些热词的出处,仅从字面上很难理解他们的社会含义。如“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做人不要太CNN”、“做俯卧撑”、“范跑跑”等,这些网络流行语蕴涵着人们的爱憎与喜悲,表达着态度与意见。或许它们稍纵即逝,但在这些词语背后透露出公众对公共事件抱着怎样的心态和意味,反映出怎样的舆论“切口”与“暗号”?值得玩味和思考。

打酱油——完整句为“关我×事啊,我是出来打酱油的!”源于一男子在街头接受广州电视台的随机采访而被问到对艳照门的看法时脱口而出,意为路过,表明事情和自己无关。随后,“关我X事,我是来打酱油的”立即成为网络热词。这个流行语在网络交际中指不谈与自己无关的话题,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表示无奈的术语。后来,人们要想表示不清楚某事、不想谈论某事,或者表示自己和某事无关时,均使用“打酱油”代之,简单明了。

很黄很暴力——《新闻联播》一则关于国家发布《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管理规定》的报道中,一名13岁的女孩在接受采访时现身说法:“上网查资料时突然弹出一个网页,很黄很暴力,我赶紧把它给关了。”[4]随后“很×很×”也成为流行句式。

做人不要太CNN——在报道3·14拉萨打砸抢烧事件中,美国CNN的新闻报道将一张反映拉萨街头多名暴徒袭击过往军车的照片剪裁为局部特写,故意淡化袭击者的暴力和群体色彩,严重歪曲事实,引发全球华人大签名,要求CNN道歉,并征集爱国律师起诉CNN。同期,CNN新闻主播卡弗蒂在北京奥运火炬在美传递期间发表侮华言论,称中国人是“一群五十年不变的呆子和暴徒。”由此,网

民们发起了“做人不能太CNN”的流行口头禅,表示对西方媒体不实报导的极大不满。“做人不能太CNN”一时风靡网络,甚者被网友编成RAP风格的歌谣。

范跑跑——“汶川震后10天,四川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在博客上发帖详述自己在地震中弃学生而逃的经历,一周内该帖在天涯社区上的浏览量达14万余次,并被众多网友斥责,范美忠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5]“范跑跑”不仅用来形容那些溜之大吉的人,更是自私自利的代名词,是那些不顾责任与道德的人的形象代言。

做俯卧撑——“俯卧撑”一词源于贵州瓮安“6·28”事件。“贵州官方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事件真相时表示,当事人李树芬准备跳河寻死时,其好友刘某正在桥上做俯卧撑。当刘做到第三个俯卧撑的时候,听到李树芬大声说‘我走了’,便跳下河中。”[6]这一词语于2008年7月1日先在天涯论坛上呈井喷式爆发随后百度‘俯卧撑’贴吧里开始有很多网友谈论俯卧撑,并给原本单一注解的‘做俯卧撑’加入了更深层次的含义,表示对某事不便或不愿发表意见。“俯卧撑”一词在网络走红,反映出政府信息披露的欠缺,也暴露出官民间已经出现的信任危机。

(三)来源于影视文学作品

影视作品的热播,文学作品的出版,常常让其中人物的经典台词进入网络交际中,成为网络流行语。网民引用过来,增强了表达的意义。如:

非诚勿扰——2008年12月上映的贺岁片《非诚勿扰》中秦奋(葛优饰)在网上发了一则征婚启事:“你要想找一帅哥就别来了,你要想找一钱包就别见了,……有意者电联,非诚勿扰。”不管在什么场合,“非诚勿扰”四个字都有可能随手拈来,既是自己的准则,又提醒了对方,因此,这个符合大众心理的词语也迅速流行开来。

大学毕业了,我们必须去找工作,去谈恋爱,去奋斗——《奋斗》台词风趣时尚,迷倒80后大学生,并作为他们的毕业口号。

做人要厚道——电影《手机》的热映让这句话传遍了大江南北,被评为2004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第一名。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来自《无间道》,报应的意思。

顶你个肺——原本来自广东方言,随着电影《疯狂的石头》的热播,这句台词也随之流行,表示惊讶、不满、无奈的意思。

没女——随着2005年韩国电视剧《我的名字叫金三顺》热播产生并流行开来,是没长相、没身材、没青春、没学历、没钱的女性的简称。

小强——《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只蟑螂,泛指生命力特别顽强的人。

不抛弃,不放弃——电视剧《士兵突击》中钢七连的连训。让人们感觉重新找到了友谊、亲情等这些被紧张生活所冲淡的温情。汶川地震中也激励了无数的人们。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出自卡通动漫《花木兰》。

农妇、山泉、有点田——灵活改编农夫山泉的广告(农夫山泉有点甜),被喻为是一个大学生的最低奋斗目标。同时,随着近年大学生就业的困难,这也是部分学生对目前就业形势的认识。

(四)来源于春晚经典台词

每年的春晚都会出现一些经典的流行语,无论是网络媒体的推荐还是老百姓自己的理解,一些经典语言都会流传开来,作为大家日常交流沟通的一个常用工具。那些春晚相声小品节目的台词笑料百出,成为流行语的很多。如:

相当——这一词语是2006年影响甚广的网络流行语。“相当”本是一个普通的词语,因为社会上明星甩大牌的现象屡见不鲜,爱慕虚荣成为社会上一些人的追求和特点,“相当好、相当贵”等便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他们的形象,这就给语言表达系统中“相当”增加了讽刺的意味,从而满足了讽刺爱慕虚荣的社会心理需求,所以流传甚广。

为什么呢——源自08年春晚蔡明小品《梦圆家园》,一露面,便被媒体和网民灵活引用于热点事件和话题的讨论中。

09年春晚《不差钱》小品中的经典台词:

长的挺委婉的——毕福剑对小沈阳穿着打扮的评价,网民借用此语来形容一个像小沈阳一样的男人,或者开玩笑的时候用,隐藏的含义较多。

人这一辈子多短暂呀,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小沈阳的这句台词既形象又有道理,很容易被网民引用。

人生最痛苦的是,人活着,钱没了——赵本山的搞笑台词,形容生活的窘迫状态。

又如:

你可雷死我了——出自《北京欢迎你》,原本已经是网络流行于语中的一员了,经历了这次升华,会在生活中接踵而至的被使用。

我骄傲——出自《吉祥三宝》,听起来乐人,而且提升人的自信心。

(五)来源于娱乐节目

2005年夏,随着大型娱乐选秀节目“超级女声”在全国范围内的热播,PK(PK 即 Person-killing,单挑,原指要出虚拟人命的网上决斗。超女选秀节目把它引用过来,指选拔选手所用的方法,即双人对决)、粉丝(英文单词“FANS”的音译词,对于某人、某事有喜爱感情的人都可称为该人或事的“粉丝”)、玉米(李宇春的歌迷)、凉粉(张靓颖的歌迷)等词瞬间流行开来。

(六)来源于方言和外语

网民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有时候将自己的家乡方言带到网际交流中,这些方言有的活泼可爱,有的有默诙谐,因而在网上广为流传。同时,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也使网语容易受到外语的影响。

雷——出自江浙一带,指听到别人的话或看到某些现象后很惊异、惊吓,类似“晕倒”、“无语”的意思。有“雷人”、“雷文”等词。

山寨——源于广东话,是一种由民间IT力量发起的产业现象。其主要特点主要表现为仿造性、快速化、平民化。主要表现形式为通过小作坊起步,快速模仿成名品牌,涉及手机、数码产品、游戏机等不同领域。由“山寨”一词所引发的一系列山寨行业陆续被网友们挖掘出,像似“山寨机”、“山寨明星”、“山寨电影”等,都是“山寨文化”的一种集中体现。网络中出现山寨版鸟巢、山寨版春晚、山寨一条街等,甚至出现山寨网、山寨吧。

幼齿——源自台湾闽语,其含义有乳牙;幼年、小孩;年少的、稚气的;幼稚的、不成熟的、缺乏经验的或智能薄弱的。如:幼齿照(充满稚气的照片)。

粉可爱——福建闽南方言,很可爱。

NB——牛B的汉语拼音缩写,北京方言里用来表示叹为观止之意。

……ing——来源于英语语法,表示正在进行的意思。常用的有冷汗ing、感动ing、郁闷ing等。

shopping——血拼,英语的中文翻译,疯狂购物之意。

正太——日语的中文翻译,指年纪小、身材纤细的可爱男生。

……的说——来自日语语法“……とぃぃます”,表示认为、觉得。如:似乎他态度老强硬的说。

五、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随着网络的流行和普及,网民队伍日益壮大,网络语言的使用人数也将不断增加,加上近年来手机短信飞速发展的推波助澜,使网络流行语和现实生活再度贴近。“我国手机用户超过6亿,每年发送8000多亿条短信息,手机上网用户7305万。我国即时通信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到1.95亿人,远高于美国(39%)和韩国(47.8%)。腾讯即时通讯QQ注册账户超过7亿,单月活跃用户已超过1亿,同时在线用户数最高达6000万。”[7]互联网打破了现实生活中的交往障碍,降低了交往成本,很多网民从素不相识到无话不谈。网上交流已经成为许多网民的基本沟通联络方式。交流中,不同兴趣和话题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网友圈子,拓展了网民的社会交往。网民创造出许多简洁形象、约定俗成的语言文字和表情符号,形成了便捷、生动的网络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对现代汉语造成极大的影响。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因此,网络流行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 网络流行语增强了现代汉语的表现力,弥补了现代汉语在网络交际中表达的不足,使现代汉语更具活力。网络流行语生动、活泼、形象、简约,许多网络语词极富形象力和创造力,如“美眉”、“恐龙(长相难看的女生)”、“青蛙(长相可怕的男生)”,便把漂亮和丑陋这一对抽象概念具体化了。符号图像不仅简约生动,节约了网络用户的时间,而且更含蓄、幽默,避免了规范汉语表达中的生硬和尴尬。因此,简约经济、轻松自然又极具创造性的网络流行语,从某种程度来说丰富了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使枯燥的文字交流变得丰富生动。

2. 网络流行语极大地丰富了现代汉语词汇。互联网为网络参与者提供了开放、自由和平等的尽情发挥个人创造和表现才能的虚拟空间,现实社会中领导、专家学者的话语霸权在网络空间失去了耀眼的权威。自在的网民们基于交际和表达的需要,而反传统地、创造性地运用汉语中固有的修辞手段(如仿拟、比喻、谐音等),构造成了大量网络新词语,并因其表意丰富、形象简约等成为网络交际中的“行话术语”。而且其中部分已经走出网络成为人们实现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成为现代汉语体系中的新元素。

推荐访问: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 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