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10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7-05 08:40:03 来源:网友投稿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10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10篇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我国优越的海洋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以及非生物资源,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巨大潜力和美好前景,并进一步认识到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意义。

2、使学生充分认识发展海洋水产业的有利条件,了解我国主要渔场的分布,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使学生了解我国海盐和海底石油的开发利用和分布状况。

4、通过介绍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且强调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培养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材分析

本节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联系旧知识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的自然基础,即我国有四个近海,并且南北跨了三个温度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然后介绍了我国海洋资源的主要种类,最后还提醒学生我国海洋资源还远没有开发出来,使学生意识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法建议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区内的地形、山脉、河流等地理事物。

②掌握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分析造成干旱的原因。

③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由展示西北地区的景观图片导入新课,采用读图法,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突出本节重点,突破难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和分工合作的意识,以及感于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山脉、河流等。

2、干旱的自然特征。

教学难点:

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屏幕播放西北地区的景观

师:同学们,这些景色美不美啊?

生:美。

师:美在什么地方?

生:有悠扬的马头琴声,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浩瀚的沙漠……

师:想不想知道这些美景出自哪里呀?

生:想

师:好!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去了解这一极富神秘色彩的西北地区。

二、讲授新课

大屏幕展示“西北地区的地形图”。

师:这幅地形图中描绘出了很多地理事物,我们先看一看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生七嘴八舌说出有:山脉、地形、河流、省区等。

师:好,我们分组来完成:第一组找出本区的山脉;第二组找出本区包括的

地形,并想一想有什么特点?第三组找出本区包括的省区及主要的城市;第四组找出本区的主要河流,并想一想有什么特点,完成后派一代表发言。

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师:下面请第一组的学生代表汇报你们探究的结果。

一组代表上讲台,在图上指出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祁

连山、贺兰山、大兴安岭。

师:你们真了不起,找得又多又全,能不能利用这些山脉,说一说本区的

位置?

一组代表指图说:西北地区位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大兴安岭以北。

师:很好。并补充:从祁连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这段分界线是古长城。

好,下面我们一起来熟悉这些山脉。

师指图中山脉的位置,生说出山脉的名称。

师:第一组同学们的表现非常好!下面看第二组的同学展示了。

二组代表上讲台,在图上指出本区的地形有: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

有一生补充说:还有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

师:补充的真好!那么本区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二组代表:本地区地形以平原、盆地、高原为主。

师:同学们这种说法合适吗?

有学生举手说两个平原面积很小,本区地形应该是以盆地和高原为主。

师:你观察地太认真了!好,我们一起来熟悉这些地形。师指图中的位置,生说出地形的名称。

师:第三组的同学们,你们准备的怎么样?

三组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本区包括的省区有新疆、内蒙古、宁夏。

其它学生补充说:还有甘肃。

师:对,还有甘肃,但主要包括的是新疆和内蒙古两个自治区。

师:前三组都表现的都不错,第四组的同学该你们上场了。

四组代表上讲台,指图说:本区主要的河流是塔里木河,但它是条内流河,还有一条外流河是额尔齐斯河。河流特别少。

师:总结得太准确了,本区的河流与其它地区相比,实在是太少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生:干旱少雨。

师:怎么看出来本区干旱少雨呢?

生:河流少,沙漠多吗。

师:太聪明了,从稀少的河流和无边无际的沙漠我们可以判断出本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特征就是…

生齐答:干旱。

师:这个地方到底干旱到什么程度了呢?

①本区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有多少?

②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何规律?

③本区内的三种自然景观:荒漠、草原、荒漠草原的分布有何规律?

④结合活动1:能否总结出造成本区干旱的原因。

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活动。

师:好!哪位同学来完成第①个问题。

生: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50毫米以下。

师: 200毫米、50毫米的年降水量实在是太少了,所以本区特别的干旱。

师:哪位同学发现了本区年降水量分布的规律了?

生:我发现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从东向西逐渐减少。

师:很好!我们看本区的年降水量从东边的400毫米以上向西逐步减少为400毫米、200毫米、50毫米以下,呈现一种递减的规律。

师:那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三种自然景观的分布应该有何规律?

生:降水多的地方草木茂盛,降水少的地方不长草。应该是:自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师:分析地有理有据,真棒!

师:结合活动1,哪位同学找到了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了?

生:这四句话的顺序应该是④②③①。

师:加上一些关联词,把这四句话组成完整一段话怎么样?

生:由于本区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加上山脉对湿润气流的阻隔,使来自海洋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所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师:同学们,他说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那我们就一起把这段话读一遍。

生:齐读。

三、巩固练习

师:下面请每一位同学回顾一下本节所学的内容,然后完成练习题。

大屏幕展示填图题,填注西北地区主要的山脉、地形、河流。

一些学生说出答案,其它学生判断正误,加以订正。

教学反思: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精心设计、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通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从地图上收集地理信息、整理信息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也很好。开始时我对这节课很满意。后来,在《地理教学》上看了李卫老师的一节课后,我忽然意识到,这节课我仍是牵着学生在走,没有大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所以以后在教学设计上,一定要再下功夫,即要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能,又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3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2【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

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

(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二、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三、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

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4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东南半岛与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能够从图中获取相应地理信息,提升识图、析图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能力。

3.形成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山河分布特点和气候特点。

难点:山河分布及气候特点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歌曲导入法。给学生播放李谷一先生的《赠缅甸友人》,引导学生注意听其中的歌词: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提问学生:这里的江水是指的哪一条江?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导入到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地理位置与国家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点拨识图技巧。

【提问】你们能从图中找出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吗?并试着说一说他们的地理位置特点?

【学生回答】连两大洲,通两大洋,类似于一个十字路口。

【教师总结】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大致位于23.5°N与10°S之间。

【教师活动】出示世界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找出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国家有哪些?哪些与我国接壤?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东南亚包含的。国家主要由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等11个国家,其中与我国接壤的有老挝、缅甸、越南。

2.自然地理特征

【教师活动】出示中南半岛的地形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观察。

【提问】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与之相关的河流呢?

【学生回答】山河相间,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向南延伸。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的地势大致北高南低。北部的地势高峻,与中国山水相连,高山和大河由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地表形态。河流上游湍急,流速快,水力资源丰富,下游水流平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回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出示中南半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中南半岛的气候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中南半岛大部分为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每年的6—10月盛行西南风,为雨季;每年的11—次年5月盛行东北风,为旱季。

【教师活动】展示马来群岛的分层设色地形图,马来群岛的年气温和降水分布图。

【提问】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气候特征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总结】马来群岛岛屿众多,其中大多数岛屿地势崎岖,山岭很多,平原较少,河流湍急。赤道横穿马来群岛中部,群岛大部分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拓展延伸】

【提问】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如此这般的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呢?

【学生回答】人口大多分布在平原地区。

【教师总结】人口集中分布在大河的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以及沿海地带,而山区和岛屿则人口稀少。水热条件好,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请学生分享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作业:对比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地理特征,并完成下表:

四、板书设计

中公讲师解析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5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1、知道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领土,中国政府已于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将于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同时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香港和澳门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面积大小与人口构成情况;香港是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贸易和交通中心,出口加工工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是经济支柱;澳门的重要经济来源。

2、理解中国政府对香港和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的意义;香港在国际交通、贸易、信息方面的重要地位;香港工业、对外贸易和旅游业的发展;澳门产业的变化;祖国大陆是香港和澳门经济发展的强大后盾。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学会比较香港和澳门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方面的。异同。

2、会举例说明香港和澳门的经济发展与祖国大陆的密切关系。

3、能在填充图上准确填出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珠江口的位置。

三思想教育目标

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领土,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香港、澳门的思想感情;树立为国家强盛发奋学习,将来报效祖国的信念;进一步明确各地区发展经济必须遵循“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原则的意义。

【教学重点】

1.祖国是香港、澳门经济发展的靠山。

2.香港的海上交通地位和对外贸易,澳门经济部门的变化

【教学方法】

以读图、讲述方法进行。

教学过程中建议掌握

1.我国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

2.香港港口的重要地位。港澳旅游业、加工工业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的领土

1.从居民讲起香港人口中,中国血统居民占98%,澳门中国血统居民占95%以上。

2.从历史上讲由于不平等条约,香港和澳门分别被英、葡侵占。

3.从中英、中葡联合声明讲两地回归祖国,分别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我国有能力使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进一步得到繁荣发展。

二香港

1.读香港略图明确位置、组成。

2.挂“亚洲图”说明香港优越的地位位置:北靠祖国大陆,腹地宽广;南近东南亚,对外联系方便;而且正当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的要冲地带,可直通各个大洲。另有发达的航空运输。

3.香港港口的重要作用看香港海运图,要求学生把下列四句课文用笔划出来:

(1)香港是中国大陆进出口商品的重要转口港(有人把这条运输路线称为现代“海上丝绸之路”),(2)世界上进出口船舶最多的海港之一,(3)香港是一个自由贸易港,(4)世界上繁忙的航空港和国际信息中心之一。划完后,分别作简要

介绍。

4.香港发达的经济加工工业、对外贸易(经济的支柱)、旅游业(购物者的天堂)。结合“读一读”香港工业产品图,看一看前面香港鸟瞰彩图。

5.祖国大陆与香港的经济联系(1)重复讲述上文中的香港是大陆进出口商品的转口港,(2)读“中国内地供应香港的主要物资”图,以较重的语调,说明社会主义祖国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靠山。

三澳门

1.读“澳门略图”明确位置、组成。

2.简述澳门港的历史变迁渔港——帆船运输时代是对外贸易港——现代海轮运输时代,港口地位衰落。

3.旅游业(赌场吸引游客)和加工工业简单说明即可。重点讲澳门经济的发展,与祖国大陆的支持和香港的联系有着密切关系。

【板书设计】

第六节香港和澳门地区

一香港和澳门都是中国领土

二香港

1.基本情况

2.发达的经济

3.祖国大陆是香港经济发展的靠山

三澳门

1.基本情况

2.澳门的经济及其与祖国大陆与香港的密切关系

教后一得:

本节教材讲述的中国的香港和澳门知识,在教学中,应多搜集有关的资料,联系学生的实际,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便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图表中人口增长的速度,讨论漫画“苦难的母亲”,使学生认识到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理解人口无计划增长带来的危害。认识到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2.通过阅读“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原因”的示意图,使学生初步认识城市人口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志。通过“城市问题”的示意图,使学生了解城市迅速扩张所产生的问题。

3.联系社会现象,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世界城市人口的增长”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 地理图表的能力。 4.通过对人口问题的读图、分析、讨论,使学生初步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初步认识的必要性。

教学建议

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教材分析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心的问题之一,人口的增长直接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产生影响。这个问题如果处理的好,就会使得人类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反之,就会产生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本节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二是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及产生的问题。教材首先在“做一做”算一下自己家的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并用图表显示1995-20__年世界人口增长的情况,给出触目惊心的数字。这种直观、鲜明的对材料的引入,使学生印象深刻,又超出了学生原来的想象,为学生下一步认识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问题作了很好的心理铺垫。 接着,教材叙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能源来满足各种需要。同时,人类还要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把废弃物(废水、废气、垃圾等)输送到环境里,人和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这部分内容是认识人口增长带来的问题的另一个知识准备。明确了人和环境关系,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人口问题的核心,以及由人口问题所引起的连锁的环境、资源、水、土地等问题。

教材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环境一时难以供应足够的资源所产生的问题。并用漫画“苦难的母亲”,来说明地球现已难以承载如此众多的人口。此漫画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教材进而点出: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并要提高人口素质,使人类社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关于“世界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教材分析

“世界人口向城市迁移”这部分的 教学内容,教材首先用图示显示了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趋势,这幅图形象、直观的把1900年、1925年、1950年、1987年、20__年世界城市人口的变化表现出来,一目了然。

城市人口增加的主要源泉是农村人口大量迁往城市,用示意图表示流向城市的原因,其结果城市发展过快。给城市带来的问题,用了四幅插图表示。对于这部分内容,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有很多感触,因此,在授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在自己城市生活所看到种种问题,分析了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这个环节应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完成。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及产生的问题”的教法建议

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及产生的问题,对于生活在大城市的学生有很多感触,因此,在授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在自己城市生活所看到种种问题,分析了城市人口数量增加的正面和负面影响。这个环节应该通过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完成。这样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阅读课文,看图并回答: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读城市问题的四幅插图,让学生讨论并说明城市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给城市带来哪些问题。

关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的教法建议

本节教材重在理论阐述,说理性强。处理好这段内容,关键是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抓住人口“多”和由此造成的“害”字。对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实例、图示和素材。可以用生动的例子开头,“你想不想知道在咱们每上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全球增加了多少人?”使学生了解世界人口增长的速度,对人口增长过快产生忧患意识。用“做一做”算一下自己家的家庭收入和人均收入,重点理解人均收入的概念,为人口增长过快产生的"问题做铺垫。

用漫画“苦难的母亲”引出:地球这么多人,个个都要“母亲”照顾,母亲能承受的了吗?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1、人类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么多人,不但有穿衣吃饭住房等问题,还有医疗、 教育、交通、住房、就业问题。

2、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人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人类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人类无截止地滥用资源使环境恶化。

通过提问、讨论、举例,引导学生获得正确的认识。这个 教学环节,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不是单纯的依赖 教师讲述,而是通过思考 教师的问题,与同学讨论交流得到的。

教学设计示例1

【 教学重点】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及对策;

城市人口过多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 教学难点】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 教学手段】幻灯片

【 教学过程】

(导入)“你想不想知道在咱们每上一节课45分钟的时间内,全球增加了多少人?” (148__45=6660人)

(学生活动)增加了这么多人,需要为他们准备什么?(吃、穿、用、 教育、医疗等)

做“做一做”

( 板书) 第二节 世界的人口问题

一、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1、人与环境的关系

(幻灯片)展示“人类与环境关系模式图”

提问:人类和环境之间有什么密切关系?(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类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从环境中取得资源、能源来满足各种需要。同时,人类还要在生产、生活中不断把废弃物(废水、废气、垃圾等)输送到环境里,人和环境时刻都在发生着密切的联系。)

(学生讨论)看漫画“苦难的母亲”提问:地球这么多人,个个都要“母亲”照顾,母亲能承受的了吗?分组讨论人口增长过快给环境和社会带来哪些问题?

问题:

1、人口数量增长过快,环境一时难以供应足够的资源,那么人类会采取哪些不合理的方法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带来了那些后果?

2、从社会生活的角度,还会产生哪些问题?

( 教师总结)对于人口增长过快,人类为了满足各种需要,就出现滥伐森林、滥垦草原、围湖造田等破坏环境的现象,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恶化等严重后果。人口增长过快,还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不但有穿衣吃饭住房等问题,还有医疗、 教育、交通、住房、就业问题。

( 板书)

2、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1)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

(2)造成社会问题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7

八年级地理人口课件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会读“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会用调查或收集的我国与当地近年来人口增长的资料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我国与当地人口数量的变化和人口增长的特点。

2.学会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知道我国黑河—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并比较其西北、东南在面积和人口数量、人口密度方面的地区差异,从而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上述数字资料和图表,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分布不均)和由此带来的严重的人口问题,从而理解我国实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性,并初步懂得人口增长必须与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理,提高对我国人口政策的认识。

内容点析

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现状、人口问题及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我国的人口政策等都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主要在中国地理教学中完成。

关于我国人口的国情,教材主要说明了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迅速,人口东多西少,并联系经济发展、资源与环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必要性,这既是本节学习的重点知识,又是今后学习我国自然资源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出发点。

为突出教学重点,本节教材未涉及“我国人口年龄构成比较轻、农村人口比重大”等方面的人口内容。

2.我国人口总数为12.95亿,占世界人口1/5以上,形象地说明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展示了我国人口增长快和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与区域自然环境差异和区域经济差异密切相关。

如何运用“我国人口的增长”折线图和“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人口与面积柱状图”,说明我国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形成原因,是学生在本节应学会的读图技能。在基本训练要求方面,主要是:

(1)学会阅读和绘制“人口增长”折线图,并分析人口数量的变化和增长的特点。

(2)学会计算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的大小可以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的人口分布稠密或稀疏状况。人口分布的最大特征就是不平衡性。衡量一个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合理,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根据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与人口资源的结合和利用程度而定。)

(3)学会阅读“我国人口密度” 分布图,能够使用图例、注记,识别图上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及其分布,培养阅读人口分布专题地图的能力。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面积大小、人口多少和人口密度数据,说明人口分布的状况。

3.本节教材中有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中国人口众多是一个突出的国情。我们有的产品产量已列入世界第一位(如煤),但用人口总数一平均,指标却非常低。中国人口形势现在已经很严重,如再不严加控制,问题会更加严重。……人口如果控制不住,即使经济上去了,也会产生各种困难和问题”。

本节教材通过正文、图表和活动教材的讨论,突出“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观念,使学生加深对我国人口国情的理解,增强执行、宣传我国人口国策的自觉性。

4.总之,本节没有明显的难点,但是基本概念、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基本数据比上一节要多很多,特别是学会阅读数字资料和分析运用图表资料,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和人口问题及其基本国策,就成为本节突出的难点。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地图,再补充一些“鲜活”的材料,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课本插图、数字和文字材料的基本技能,教会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和新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巩固在地图上,帮助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国情主要是: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当前人口基数大与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人口问题;我国人口东多西少。

本节需要掌握的我国人口基本国策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理解的人口观点和原理是: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口的分布要与经济的发展及资源、环境承载量相适应;在控制人口数量的同时,要提高人口素质。

本节需要掌握的地理数据是:我国有12.95亿人口(20),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5,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口基数大,近几年每年净增人口仍在1 200万左右;我国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134人(年)。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1~2课时。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引入新课

(1)由启发性问题引入新课:关于我国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学生对这一“话题”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各种各样的看法。由启发性问题直接引入新课,一方面可通过学生发表意见,在学生思考讨论中形成活跃的教学气氛,另一方面也是引入人口观点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由与世界面积和人口大国的对比中引入新课:可联系以前学过的世界地理的知识,提问世界人口总数,世界前十位人口大国和前五位面积大国,再与我国人口和面积数值进行计算和对比。例如算一算中国的人口数分别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巴西人口的多少倍,中国在世界上人口1亿以上的"国家中的排位,中国与印度在人口国情方面的异同点,从而说明我国人口在世界的地位,加深对中国人口最多的印象。

2.转折深入

(1)结合课本“我国人口的增长(公元初~2000年)”图,说明人口增长折线图的绘法,引导学生从图中分析出我国在1578年后和1949年后两个人口增长高峰,特别是1949年后人口增长过快的特点。

(2)学生基础较好的学校可进一步分析:从以前学过的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补充说明解放后我国人口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文化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

随后,联系正文的“话题”,引出1970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59%(特别是1960~1970年,某些年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达3%以上,平均每年新增人口2 000多万,超过澳大利亚的总人口数1 875万);我国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8%,每年新增人口1 200万(接近荷兰的总人口数1 570万,超过南斯拉夫、希腊、比利时、捷克、匈牙利、白俄罗斯、葡萄牙这些人口总数为1 000万左右的欧洲国家),近30年少生2.5亿人(接近美国总人口数2.78亿),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说明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使人口出生率有所下降的事实,并分析由于人口基数这个人口“分母”太大了,每年净增人口数很大的事实,突出“人均”观念,从而使学生明确我国人口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自觉地执行与宣传我国人口国策。

(3)提出人多好不好的问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明确人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人口数量的发展要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环境与资源相协调的人口观。再由学生联系实际,结合课本活动教材,举例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过快所带来的突出的人口问题,以及晚婚晚育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东南亚处东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农作物及分布;了解东南亚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构成;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发达的旅游业。

2、能力目标:

学习搜集资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据图和相关资料,分析东南亚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学习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结合中南半岛地形、河流特点,分析东南亚的自然条件对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响,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3、情感价值目标:

培养尊重不同地区文化和传统的意识;通过了解华人和华侨对所在国经济建设和我国经济建设做出的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产。

三、课前准备

1、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位置交通、气候与农业、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

2、向各组布置阅读教材图文,上网搜集资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务。

3、教师对学生搜集资料、制作过程予以指导和帮助,并准备一些学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强调的问题向学生提问、补充,或给学生以提醒。

四、教学过程

1、位置交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东南亚在世界中的位置”,“东南亚政区”,“马六甲海峡的航线”

文字说明:位置:亚洲东南部,23?N—10?S,90?E—140?E

组成:两大部分——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在投影屏幕前据图认识和寻找教材P28活动1中的有关内容;在屏幕前据图指出马六甲海峡连接的地区。

(3)师问:“为什么有人说马六甲海峡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线?这条航线对我国有没有重要意义?”

生答:日本是个矿产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我们在网上看到过,日本进口物资的一半,进口原油的80%以上均从该海峡输入,马六甲海峡被日本人称为"经济命脉"

师补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远远满足不了需求,进口量巨大,其中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以上,全部通过马六甲海峡运输。另外,我国与东南亚、西亚和非洲等地区的其他贸易运输也要经马六甲海峡航线,因此,马六甲海峡对我国的能源安全和贸易畅通意义非常重大。

2、气候与农业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曼谷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亚洲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中的天气示意”,“东南亚居民喜食米饭”,“东南亚的梯田”,“东南亚国家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图“东南亚的橡胶种植园”,“东南亚的油棕种植园”,“东南亚的椰林”,“马尼拉蕉麻”

文字说明:东南亚地区处在赤道附近的低纬度地区,属于两种热带气候类型。曼谷——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岛。新加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马来群岛。

(2)组间互动:请其他组的同学一起分析两种热带气候的特点及主要分布区;对热带雨林气候区的天气过程进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认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的主要生产国和出口国。

(3)据图介绍:大家吃过泰国米吗?很香!东南亚人民的主食和我国南方人一样,也是大米饭。水稻是东南亚主要的粮食作物。东南亚湿热的气候条件,还适宜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这里是世界重要的热带作物生产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胶、油棕、椰子和蕉麻的产地

(4)导游:请大家参观东南亚热带作物种植园(据查阅资料对图片进行讲解)。

(5)师问:东南亚为什么以水稻为主要的粮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说明,水稻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需要高温多雨的气候,生产需投入大量劳动力。东南亚人口稠密,耕地少,气候高温多雨,所以必然选择水稻作为粮食作物。

3、自然条件与城市分布组展示活动

演示文稿:图“中南半岛的地形、河流与城市的分布”

文字说明:中南半岛山脉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间,纵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经山区,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宽,形成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农业区;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华人华侨及风光导游组展示活动

(1)演示文稿:图“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比重”

文字说明: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2)介绍:大家听说过“下南洋”吗?“南洋”就是指东南亚地区,“下南洋”指的是过去我国广东、福建沿海一带人民到东南亚一带去谋生。现在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东南亚地区的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的80%以上,他们之中绝大多数已加入当地国籍,成为居住国公民。东南亚的华侨华人不但与当地人民一道披荆斩棘,艰苦创业,遵守法律,和睦共处,为居住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而且他们在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与祖籍国交往密切,对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推动居住国与我国的友好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图“越南的下龙湾”,“花园城市新加坡”,“泰国曼谷的水上市场”,“曼谷佛塔”,“缅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吴哥窟”,“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

民俗风情:“沙爹、加厘饭、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绍:东南亚发展旅游业有很大优势,有丰富的热带自然景观,众多美丽的沙滩和岛屿,许多名胜古迹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马泰旅游是近些年来国人出国旅游的一大热点。现在请大家跟着导游一起观光(对图片及当地民俗风情的内容加以讲解)。

师总结:各组的展示活动非常出色,体现了同学们的智慧和才能及团结协作的精神。祝贺大家的学习和展示活动取得成功。

五、课后作业:

随常练习第二节

六、课后小结

第一课时

板书设计:

一、地理位置和范围

1、地理位置:纬度位置10S——23、5N

2、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11个国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图示的方式描述东南亚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

2、介绍马六甲海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课时

板书设计:

四、物产和旅游资源:

1、主要物产:橡胶、椰子、油棕、水稻、锡、石油等。

2、物产的分布:P15活动。

3、旅游资源:介绍新、马、泰的旅游资源。

五、华人、华侨:

1、华人:中国人旅居国外,取得所在国国籍的,称为华人。

2、华侨:中国人旅居国外,仍保留中国国籍的,称为华侨。

3、东南亚是华人华侨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华人和华侨总数在20__万人以上。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9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八年级上册地理课件篇10

教学目的

1、了解山脉的概念,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名称及其分布。

2、通过上述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了解和分析山脉特征的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动人事迹,激励学生向登山运动员学习,树立爱我中华,热爱科学,勇攀科学高峰的思想。

教学重点

我国山脉的分布。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练习法相结合。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政区空白图投影片、“中国政区空白图”(每位同学一张)

课时1课时。

教学提纲

一、山脉的概念

1、山脉的概念

2、山脉的走向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长白山、武夷山;

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横断山。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祁连山。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

三、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区面积占全国的2/3。众多的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格局的主要骨架,而且形成地理上重要的分界线,所以学习我国山脉的分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什么叫山脉呢?我国山脉又有哪些特点呢?现在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学习新教材

第二节主要山脉[板书]

一、山脉的概念[板书]

1、山脉:山地绵延很长、有一定走向,好像脉络似的,叫做山脉。[板书]

[展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看“山脉走向示意图”,说明山脉走向的种类。(见图2)

图2山脉走向示意图

2、走向:山脉的延伸方向称山脉的走向。我国山脉的走向大致有四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例如:贺兰山脉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是东西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是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是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提问]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我国山脉的主要走向是什么?(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我国山脉很多,从走向看,大致以东西走向的山脉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这两类主要走向的山脉互相交织,大体构成了网格状排列。

[教师讲解]我们学习山脉,不仅要记住主要山脉的名称,还要掌握它的走向和准确的分布位置。下面我们就介绍主要的山脉。

二、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板书]

1、东西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西走向的山脉的名称。

[教师讲解]教师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并且提示学生注意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位置。

东西走向的山脉主要有三列:

天山—阴山[板书]

昆仑山—秦岭[板书]

南岭[板书]

[填图练习]指导学生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画出上述三列山脉并注出山脉的名称。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读图]读“我国山脉分布示意图”,说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名称。

[教师讲解]在空白投影片上边画边讲。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以下三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板书]

长白山—武夷山[板书]

台湾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三列山脉及其名称。

前面我们介绍了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主要山脉。除此以外,还有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下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些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板书]

贺兰山脉[板书]

横断山脉[板书]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板书]

阿尔泰山[板书]

祁连山脉[板书]

[填图练习]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出这些山脉,并注出名称。

[指导练习]利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没有山脉名称的空白图),帮助学生复习主要山脉的位置和名称。

5、喜马拉雅山脉和珠穆朗玛峰[板书]

指导学生在图上找出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并将其填在空白图上。

[读课文]指定学生朗读课本第14页“读一读”中的短文“珠穆朗玛峰探险”。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有关珠穆朗玛峰探险的彩色图片。(如条件允许,可放映幻灯或录相片)看完之后,可让学生简短发言,谈谈感想体会。

[小结]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就像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它们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主要骨架。

三、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板书]

[练习]完成课文16页“做一做”中的填表练习。

复习巩固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教师指投影片上所画的主要山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位置。(如果时间允许可反复进行巩固练习)

推荐访问:课件 地理 八年级上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