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8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8-18 13:05:06 来源:网友投稿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8篇,供大家参考。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8篇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篇1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 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在“冀察政务委员会”计划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1万余人又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篇2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篇3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大中学生数千人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12月12日,北平学生举行第5次示威游行,高呼"援助绥远抗战"、" 各党派联合起来"等口号。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

在“冀察政务委员会”计划成立的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各界群众1万余人又举行示威游行,迫使冀察政务委员会延期成立。之后,天津学生又组成南下扩大宣传团,深入人民中间宣传抗日救国。杭州、广州、武汉、天津、南京、上海等地相继举行游行示威。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响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篇4

发生于1935年北平的一二九运动在中共历史上曾经十分重要,在其1949年夺取政权后,也曾列为重大节日,很多高校都有与一二九相关的社团。但是,从1990年代开始,一二九运动被刻意淡化。原因微妙。

而就一二九运动历史本身,也一直有很多隐秘的事实没有揭出来。

中共与一二九运动密切相关的几个人,后来官做的最大的,是姚依林。姚依林回忆一二九运动,主要见于两分资料。一是《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04期曾刊发《姚依林关于一二九运动的一次谈话》。该文起因是:1982年8月12日,胡耀邦的指示范瑾、兰铁白等人拜访了姚依林,请姚回忆一二九运动以及一二九运动领导人黄敬的情况(黄敬一事与胡耀邦平反冤案有关)。另一资料是中共党史出版社在2008年12月出版的《姚依林——百夕谈》,该书是姚依林与其堂妹姚锦所作的跨时两年、长达43次谈话的实录。

1,一二九运动是中共策划并领导的

首先要明确一二九运动的性质。这不是一起自发的学生运动,而是中共策划并领导的。这是在各种文献中都公开承认的。

根据姚依林回忆,一二九运动主要领导人应该是彭涛(未公开出面),现场领导人是黄敬,助手是姚依林、郭明秋。在他们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举行了示威游行,并在随后不断进行活动。所以一二九运动不是一天的事。如果顺延下去,可以看做延续了一年多。

2,当时各派政治势力的背景

日本方面:1935年下半年,日军发动华北事变,进一步控制察哈尔。殷汝耕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

中共方面:同时,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由王明起草《八一宣言》,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宣言在莫斯科和巴黎发表,并迅速传回国内。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随后,学联决定游行请愿。

国民政府方面:不希望激化同日军的矛盾,希望日军北上进攻苏联。蒋介石认为中日必有一战,而中国实力太差,他一方面大力加强军事防线和军备武装,一方面希望拖延中日开战时间。

苏联方面:最坏的结果是日本北上进攻苏联。一定要想办法让中日开战,拖住日军。

3,策划一二九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会读书的人能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中共资料描述一二九的目的,多次出现这样的字眼:“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给国民政府带来压力,缓解了中共在陕北的困境”,这应该是第一个目的。

另一目的就是响应苏联号召,落实“武装保卫苏联”。关于武装保卫苏联,大家去查一下吧,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越来越多地被揭出来了。

我们来看姚依林的回忆,在设计游行口号时候,他们发生了分歧——“打倒国民党”便无法提,“拥护苏维埃政权,保卫苏联”便无法提,只能提出为广大学生群众能接受的口号。于是,双方争执不下,在口号问题上发生激烈争论,彭涛成为临委会议上的极少数派。他们所研究提出的口号,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临委多数派则认为这是右倾口号;又如:“要求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临委多数派则认为国民党不会给自由,这是社会民主党的口号;又如提出:“蒋委员长如抗战就拥护,不抗战就不拥护!”更加被临委多数派认为是右倾投降的口号。凡是提出为当时广大学生群众可以接受的口号,以小王为代表的多数派都不赞成。临委会议上意见分歧,无法决定行动。彭涛只好在会后找姚依林和黄敬、郭明秋多次研究,又找周小舟去商量。

关于口号的分歧,姚依林的回忆说:后来回想,这问题实质上就是跟第一次王明路线的斗争。

后来,游行的口号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华北自治!”“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特殊化!”等等。姚依林特别强调——没有提“打倒国民党”,“打倒蒋介石”,“保卫苏联”的口号。

4,毛泽东当时不知道一二九运动?

根据姚依林的回忆,当时美国朋友斯诺以名新闻记者身份在燕京大学任新闻系讲师……大家在斯诺家里议论过学生运动的事,斯诺请他们吃饭,支持学生运动。1936年斯诺和前一位夫人尼姆·威尔斯去陕北时见到毛主席,谈起“一二·九运动”,毛主席说“不知道”。因当年河北尚未和党中央联系上。

这个不奇怪,当时中共内部派系很多,分散在各地的势力沟通不顺。北京的中共党员根本不懂中共内部领导人的变化,他们那时候主要还是接受王明的思想,因为王明是苏联派来的,大家觉得他正宗。王明是最积极呼吁“武装保卫苏联”的,这也正是一二九运动的苏联因素。

毛泽东与王明有分歧,毛认为怎么有利于夺取政权怎么来,至于是否保卫苏联,毛并不是最关心。

不过,毛泽东后来对一二九运动评价十分高: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著重大的历史意义”。如果允许猜测,我倾向于认为毛非常感激一二九运动。

5,蒋介石支持一二九运动?

大陆教科书铁了心要把蒋介石塑造成投降派,所以抗日救国的运动当然是要针对蒋介石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甚至有人得出结论:蒋介石支持一二九运动。这个结论有一些道理,也有一些勉强。

姚依林的回忆:12月18日,国民党北平市党部负责人杨立奎正式向师大学生会提出,找北平市学联代表谈判——他大谈蒋介石“关怀”北平学生运动,愿意给北平学生运动“帮助”,认为北平学生运动抗日,反对华北特殊化。杨立奎跟我们谈判时,中心是强调蒋介石的“关怀”,第二则希望我们接受“中央政府”“领导”,三是经济上“支持”,要把我们拉过去。

姚依林的回忆与大陆教科书是矛盾的,他认为:国民党蒋介石在一定条件下赞成这个运动,企图把学生运动纳入他许可的轨道。

6,当时新闻是怎么报道的?

姚依林回忆:一二九运动发生后, 《南京日报》在12月10日头版头条登载:《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反对华北特殊化》,但是我们有些口号如“言论出版结社集会自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没有登。蒋介石政府强调登北平学生运动反对华北特殊化,反映出蒋介石和日本、宋哲元有一定的矛盾。宋哲元靠日本搞华北特殊化。蒋介石政府想把学生运动纳入他的轨道。“反对华北特殊化”这口号我们也有,是我们口号的一部分。报纸总是有阶级性的。我们看报时注意到,北平日报全部开天窗,叫宋哲元查禁了。

7,当时军警对学生运动是如何“镇压”的?

教科书描写12月9日的事情——大批警察手执大刀、木棍、水龙头,对付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爱国学生不畏强暴,队伍仍在继续前进。这时,警察打开水龙头,冰冷的水柱喷射在学生们身上,接着又挥舞皮鞭、枪柄、木棍殴打。学生们与军警展开英勇的搏斗,有百余人受伤。

这与姚依林的回忆是矛盾的。姚依林非常明确地说:12月9日当天没有人受伤被捕,国民政府宋哲元方面的情况是“他没有准备,就是水龙头”。12月16日的游行时,“他出动大刀队,用刀背砍,没死人,伤几十个人”。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篇5

发生于1935年北平的一二九运动在中共历史上曾经十分重要,在其1949年夺取政权后,也曾列为重大节日,很多高校都有与一二九相关的社团。但是,从1990年代开始,一二九运动被刻意淡化。原因微妙。

而就一二九运动历史本身,也一直有很多隐秘的事实没有揭出来。

中共与一二九运动密切相关的几个人,后来官做的最大的,是姚依林。姚依林回忆一二九运动,主要见于两分资料。一是《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04期曾刊发《姚依林关于一二九运动的一次谈话》。该文起因是:1982年8月12日,胡耀邦的指示范瑾、兰铁白等人拜访了姚依林,请姚回忆一二九运动以及一二九运动领导人黄敬的情况(黄敬一事与胡耀邦平反冤案有关)。另一资料是中共党史出版社在2008年12月出版的《姚依林——百夕谈》,该书是姚依林与其堂妹姚锦所作的跨时两年、长达43次谈话的实录。

1,一二九运动是中共策划并领导的

首先要明确一二九运动的性质。这不是一起自发的学生运动,而是中共策划并领导的。这是在各种文献中都公开承认的。

根据姚依林回忆,一二九运动主要领导人应该是彭涛(未公开出面),现场领导人是黄敬,助手是姚依林、郭明秋。在他们领导下,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学生数千人举行了示威游行,并在随后不断进行活动。所以一二九运动不是一天的事。如果顺延下去,可以看做延续了一年多。

2,当时各派政治势力的背景

日本方面:1935年下半年,日军发动华北事变,进一步控制察哈尔。殷汝耕在冀东成立傀儡政权。

中共方面:同时,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由王明起草《八一宣言》,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宣言在莫斯科和巴黎发表,并迅速传回国内。在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1935年11月18日,北平市大中学校学生联合会成立。随后,学联决定游行请愿。

国民政府方面:不希望激化同日军的矛盾,希望日军北上进攻苏联。蒋介石认为中日必有一战,而中国实力太差,他一方面大力加强军事防线和军备武装,一方面希望拖延中日开战时间。

苏联方面:最坏的结果是日本北上进攻苏联。一定要想办法让中日开战,拖住日军。

3,策划一二九的目的是什么?

其实,会读书的人能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中共资料描述一二九的目的,多次出现这样的字眼:“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给国民政府带来压力,缓解了中共在陕北的困境”,这应该是第一个目的。

另一目的就是响应苏联号召,落实“武装保卫苏联”。关于武装保卫苏联,大家去查一下吧,这方面的资料现在越来越多地被揭出来了。

我们来看姚依林的回忆,在设计游行口号时候,他们发生了分歧——“打倒国民党”便无法提,“拥护苏维埃政权,保卫苏联”便无法提,只能提出为广大学生群众能接受的口号。于是,双方争执不下,在口号问题上发生激烈争论,彭涛成为临委会议上的极少数派。他们所研究提出的口号,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临委多数派则认为这是右倾口号;又如:“要求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临委多数派则认为国民党不会给自由,这是社会民主党的口号;又如提出:“蒋委员长如抗战就拥护,不抗战就不拥护!”更加被临委多数派认为是右倾投降的口号。凡是提出为当时广大学生群众可以接受的口号,以小王为代表的多数派都不赞成。临委会议上意见分歧,无法决定行动。彭涛只好在会后找姚依林和黄敬、郭明秋多次研究,又找周小舟去商量。

关于口号的分歧,姚依林的回忆说:后来回想,这问题实质上就是跟第一次王明路线的斗争。

后来,游行的口号是:“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对华北自治!”“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特殊化!”等等。姚依林特别强调——没有提“打倒国民党”,“打倒蒋介石”,“保卫苏联”的口号。

4,毛泽东当时不知道一二九运动?

根据姚依林的回忆,当时美国朋友斯诺以名新闻记者身份在燕京大学任新闻系讲师……大家在斯诺家里议论过学生运动的事,斯诺请他们吃饭,支持学生运动。1936年斯诺和前一位夫人尼姆·威尔斯去陕北时见到毛主席,谈起“一二·九运动”,毛主席说“不知道”。因当年河北尚未和党中央联系上。

这个不奇怪,当时中共内部派系很多,分散在各地的势力沟通不顺。北京的中共党员根本不懂中共内部领导人的变化,他们那时候主要还是接受王明的思想,因为王明是苏联派来的,大家觉得他正宗。王明是最积极呼吁“武装保卫苏联”的,这也正是一二九运动的苏联因素。

毛泽东与王明有分歧,毛认为怎么有利于夺取政权怎么来,至于是否保卫苏联,毛并不是最关心。

不过,毛泽东后来对一二九运动评价十分高: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著重大的历史意义”。如果允许猜测,我倾向于认为毛非常感激一二九运动。

5,蒋介石支持一二九运动?

大陆教科书铁了心要把蒋介石塑造成投降派,所以抗日救国的运动当然是要针对蒋介石的。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甚至有人得出结论:蒋介石支持一二九运动。这个结论有一些道理,也有一些勉强。

姚依林的回忆:12月18日,国民党北平市党部负责人杨立奎正式向师大学生会提出,找北平市学联代表谈判——他大谈蒋介石“关怀”北平学生运动,愿意给北平学生运动“帮助”,认为北平学生运动抗日,反对华北特殊化。杨立奎跟我们谈判时,中心是强调蒋介石的“关怀”,第二则希望我们接受“中央政府”“领导”,三是经济上“支持”,要把我们拉过去。

姚依林的回忆与大陆教科书是矛盾的,他认为:国民党蒋介石在一定条件下赞成这个运动,企图把学生运动纳入他许可的轨道。

6,当时新闻是怎么报道的?

姚依林回忆:一二九运动发生后, 《南京日报》在12月10日头版头条登载:《北平学生示威游行,反对华北特殊化》,但是我们有些口号如“言论出版结社集会自由”、“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没有登。蒋介石政府强调登北平学生运动反对华北特殊化,反映出蒋介石和日本、宋哲元有一定的矛盾。宋哲元靠日本搞华北特殊化。蒋介石政府想把学生运动纳入他的轨道。“反对华北特殊化”这口号我们也有,是我们口号的一部分。报纸总是有阶级性的。我们看报时注意到,北平日报全部开天窗,叫宋哲元查禁了。

7,当时军警对学生运动是如何“镇压”的?

教科书描写12月9日的事情——大批警察手执大刀、木棍、水龙头,对付手无寸铁的爱国学生。爱国学生不畏强暴,队伍仍在继续前进。这时,警察打开水龙头,冰冷的水柱喷射在学生们身上,接着又挥舞皮鞭、枪柄、木棍殴打。学生们与军警展开英勇的搏斗,有百余人受伤。

这与姚依林的回忆是矛盾的。姚依林非常明确地说:12月9日当天没有人受伤被捕,国民政府宋哲元方面的情况是“他没有准备,就是水龙头”。12月16日的游行时,“他出动大刀队,用刀背砍,没死人,伤几十个人”。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篇6

北平学生的爱国行动,得到了全国学生的回应和全国人民的支持,形成了全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的新高潮,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一二•九运动公开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阴谋,打击了国民党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大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它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促进了国内和平和对日抗战。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篇7

(一)日本侵略的加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到四个月内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地区1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接着,向华北发动了新的侵略,企图全面实施分离华北,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1935年5月,日军以武力相要挟,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对华北统治权的无理要求,并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935年11月25日,指使汉奸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我国冀东20多个县的国土便脱离中国的统辖。日本狼子野心欲壑难填,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国民政府对日妥协政策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蒋介石于1931年7月23日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提出了“安内攘外”的思想,即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要一本素志,全力剿赤,不计其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蒋介石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主义”,致使东北三省在四个月内即告沦陷,3000多万同胞从此沦为亡国奴。此后几年,国民政府对日采取局部抵抗,总体妥协政策。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白话文☆)民政府一度采取了强硬姿态,有力地还击了日本的侵略,但是,为了集中力量进攻红军,蒋介石国民政府在英国的调停下,匆匆结束了淞沪抗战。“攘外必先安内”成了此后几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准则。随后几年中,先后与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如1933年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通过这些条约,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攫取了华北统治权。

(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国民政府屡屡退让,华北地区就要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青年学子更是群情激愤,“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课桌了”。中国共产党敏锐的意识到,国共之间的矛盾已让位于民族矛盾,于是,在1935年8月1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共北平市地下组织运用一切公开合法的方式去发动和组织民众,用抗日、民主、自由的口号去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学生,以推动各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挽救中华民族生存危机。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篇8

(一)日本侵略的加剧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在不到四个月内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地区1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接着,向华北发动了新的侵略,企图全面实施分离华北,将华北变为“第二个满洲国”。1935年5月,日军以武力相要挟,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对华北统治权的无理要求,并策动“华北五省自治运动”。1935年11月25日,指使汉奸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使我国冀东20多个县的国土便脱离中国的统辖。日本狼子野心欲壑难填,使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国民政府对日妥协政策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蒋介石于1931年7月23日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提出了“安内攘外”的思想,即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面前“要一本素志,全力剿赤,不计其他”。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蒋介石国民政府奉行“不抵抗主义”,致使东北三省在四个月内即告沦陷,3000多万同胞从此沦为亡国奴。此后几年,国民政府对日采取局部抵抗,总体妥协政策。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国(白话文☆)民政府一度采取了强硬姿态,有力地还击了日本的侵略,但是,为了集中力量进攻红军,蒋介石国民政府在英国的调停下,匆匆结束了淞沪抗战。“攘外必先安内”成了此后几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处理内外关系的基本准则。随后几年中,先后与日本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如1933年签订了《塘沽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通过这些条约,日本在很大程度上攫取了华北统治权。

(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面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国民政府屡屡退让,华北地区就要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全国人民一致要求抗日,青年学子更是群情激愤,“华北之大已放不下一张课桌了”。中国共产党敏锐的意识到,国共之间的矛盾已让位于民族矛盾,于是,在1935年8月1日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中共北平市地下组织运用一切公开合法的方式去发动和组织民众,用抗日、民主、自由的口号去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学生,以推动各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挽救中华民族生存危机。

推荐访问:意义 运动 一二九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读后感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原文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是什么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文章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有哪些 一二九运动伟大意义的讲话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二九运动的重大意义 《一二九运动的伟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