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3篇

时间:2022-02-14 15:12:23 来源:网友投稿
  2022年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3篇

  从此,高塘镇关工委就把韩琛当做重点帮助对象,为了韩琛在谁家住,谁来管,专门开会研究。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3篇,希望大家喜欢。

2022年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

  2022年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一)

  树叶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现年83岁的张书经依然骑着自行车,行走在秦岭北麓的深深峪道,穿越在高塘塬区的村村落落。

  涧峪河畔,有个湾子村,是东涧峪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距高塘镇16公里。汽车,需30多分钟;自行车,得3个小时。

  2014年初夏,在调查贫困学生现状时,张书经得知小女孩王薇家庭贫困,上学困难。找到王薇家,门前跑着几只鸡,没有院子,独立的两间瓦房,一间是王薇家,大门锁着,另一间是王微叔叔的家,也没有人。

  再次去,在地里找到正在给牛割草的王薇的奶奶,了解到王薇10岁,在山外的自力小学上三年级,家里4口人,王薇和多病的奶奶、弱智的妈妈以及患有精神病的爸爸一起生活。爸爸生活不能自理,妈妈只能干简单的农活,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奶奶身上。

  第三次去,走在半路,大风突起,阴云密布,山雨欲来,张书经将自行车停放在路边,搭乘顺车前往王薇家。不一会儿,下起暴雨,风急雨急,山路如河,滚滚流淌。下车后,张书经急奔王薇家。瞬间,衣服湿透,贴在身上,山风吹过,冷得打颤。

  一进门,王薇的奶奶便认出了张书经,乖巧的王薇赶紧拿来毛巾,“爷爷,擦水”。王薇家,低矮黑暗,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彩条布棚的屋顶,已经出现破洞,用木条撑着的小窗子已放了下来。通过3次走访,张书经了解到王薇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难,供她读书十分艰难。

  接下来的日子,张书经联系华州区慈善协会、跑区民政局,为王薇争取到每月100元的资助。同时,又找学校校长,免去王薇的生活费,让濒临失学的王薇继续上学。

  自此以后,王薇更加刻苦学习,每学期都拿回来奖状。王薇说,“是张爷爷给了我学习的动力,上学的机会。”张书经对王薇的奶奶说:“娃学习好,要好好供,娃是你的希望。”

  有一次,张书经来到李木村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有人说起韩琛无人管护的事。张书经马上提议去韩琛家看看。那人说,“娃他爸是老年村人,倒插门到李木村,两口子外出打工去了,娃可能在老年村。”

  张书经听说后,就放不下了,和镇、村关工委同志一起买了毛巾、饼干、鲜奶,来到老年村了解情况。韩琛,4岁时,母亲离家出走,被父亲送回老年村,寄养在亲戚刘双草家,然后父亲就去了新疆打工。11岁时,又被寄养在邻居郝春鲜家,没多长时间,郝春鲜摔伤骨折无力照管,韩琛就成了老年村人的孩子,今天东家住一晚上,明天西家吃一顿饭。村里人说:娃很聪明,再没人管,就把娃荒废了。

  第二天,张书经来到高塘镇民政组,申请到200元临时救助金。买了衣服、食品,给韩琛送去。

  又联系学校、区教育局。区教育局给了一张卡,里面有600多元钱,解决了韩琛在校吃饭问题。

  又联系西安善导慈善协会,争取到300元钱资助金。送钱时,张书经对韩琛讲:“这钱来之不易,咱的家庭和人家不一样,你要好好学习,省着花钱,不能和别人攀比。”

  从此,高塘镇关工委就把韩琛当做重点帮助对象,为了韩琛在谁家住,谁来管,专门开会研究。圈定了3家,最后选定1家,这时韩琛的父亲回来了,表示他不再出去打工,好好照管孩子。

  高塘镇领导得知韩琛的情况后,实地走访,看到韩琛家上无片瓦,下无立身之地,确实应该受到帮扶,立即纳入到贫困家庭危房改造项目里,拿出1万多元帮助韩琛家盖房,让父子俩有处住。

  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在众人帮助下,韩琛又穿上了校服,入学读书,韩琛的父亲也找了新媳妇。在新家,韩琛一家人幸福地生活着。

  23岁的同蕊,是同家村人。一家五口人,有奶奶、父亲和母亲、她和妹妹。一家的收入,除了种庄稼,就是父亲外出打工。

  2012年,同蕊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青岛理工大学外贸与经济专业。在四年大学学习即将期满之时,同蕊被查出患有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情危重。在青岛商业职工医院治疗两个疗程花去9万余元,后续治疗还需30余万元。尽管全家人和亲属尽力相助,但是仍然无法凑够这笔巨额医疗款。

  长期工作在基层,活动在村组的张书经,消息特别灵通,同蕊的情况很快传来。张书经回家说了同蕊的情况,老伴立即拿出存折,张书经取了500元钱,送到同蕊家。

  当天,一回到家,张书经就坐到书桌前,戴上老花镜,起草求助信。在张书经的倡导下,高塘镇关工委3个人,每人捐出200元。大家说,虽然在这里工作每个月只拿100元补助,但同蕊同学更需要帮助。

  在张书经的急呼下,同家村关工委和村干部组织群众捐款,一时间爱心涌动,你10元,他50元,你100元,他200元,全村捐款2410元。

  华州区农发办动员干部职工捐款4200元,高塘镇中心医院肛肠科的医生薛宇星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动员35名同学捐款1760元。短短几天,募集到善款32114.51元。

  同蕊的母亲说,张书经是“世上最好的人。”同家村关工委副主任同西印说:“经过给同蕊捐款的事,村里人更团结了,村上更和谐了,也让村民懂得了关爱,懂得了帮助。”高塘镇关工委另一位常务副主任张玉草说:“爱的力量是巨大的,爱是不分区域的。同蕊的事,让高塘人明白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道理;感受到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能量;体会到了,只要人人都付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张书经说:“事实证明,关爱未成年人必须抓好两个方面,一是扶志,抓思想教育;二是扶贫帮困,关心他们的实际困难,让他们走出困境。”

  在实际工作中,他为孤儿,东涧峪村的杜华峰、韩良村的王茜、江村的杨欣,撑起了一个温暖的家;为残疾、贫困孩子,东涧峪村的郭丹丹、闵娟娟、王丽,铺就了一条成才之路;为贫困辍学流浪孩子,大王村的马印、马友军、李晨与全亚妮打开了一扇门。

  从事高塘镇关工委工作23年来,张书经默默地关爱着高塘镇的孤儿、留守儿童、残疾孩子、贫困学生,跑学校、见老师,到村上、见群众,去家中、见家长,促膝相谈、调查研究,解决了高塘镇475名孩子的困难,使他们走出困境,圆了美好的人生梦。

  2022年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二)

  富耀南,男,中共党员,1939年6月出生,1999年退休。原无锡市委_办主任。该同志自1999年退休以来,本着“感恩励壮志,余热报春晖”的自我要求,继续发挥专业特长,活跃在_、军史、革命史征编、革命传统教育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等舞台,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体现了一名老共产党员革命素质和道德品质。曾先后担任市史志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市中共_学会副会长、顾问,现任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新四军研究会联谊会理事,梁溪书友会(志愿者服务队)会长,市古运河研究会理事、专家组成员,市级机关党工委退管委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等职务,2013年起,被中华振兴基金会选聘为副理事长。2007年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委评为先进志愿者个人;2008年、2012年,被市文明委、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评为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9年,被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先进离退休老干部;2012年,被市社科联评为社科先进工作者,并连续多年被单位评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先进个人。

  一、学习活动好。该同志自2000年至2010年6月担任离退休支部书记期间,始终注重抓好支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以老干部政治理论学习读本为基础,结合时事政治、形势任务开展离退休党员的学习、研究和讨论。在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注重抓好常务理事的政治理论学习,每年坚持组织专题学习2-3次。平时注重加强自身政治素养提高,长年坚持做到每日读书读报、看电视新闻、浏览网络信息,关心时事政治及党和国家大事,市老干部局一年两次的形势报告和全市情况通报,从不缺席,从而确保了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和省、市委保持高度一致。在学习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解决支部和各类社会工作问题。退休后,他重温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如,《弗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哥达纲领批判》和马克思论科学社会主义等著作,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维护改革发展大局;撰写了《我的退休生活体验》、《老骥伏枥正当时》、《难忘童年》等读书心得体会;他自费花4万元出版了《无锡古运河》、《张闻天研究文稿》、《无锡地方_讲座》、《_研究文稿》等多本理论研究书籍赠送给同事亲友;向无锡都市资讯频道、经济频道,《江南晚报》、《古运河研究》、《太湖文化研究》、《城市科学研究》等各类报刊、杂志、电视媒体投送发表了《北大街不能改名》、《聚焦北塘》、《古运河风光带建设的几点思考》等数拾稿件;在全国、全省、全市各类座谈会、研讨会上作了《无锡党组织密切党群关系的实践与探索》、《试探新四军廉政教育实践的历史经验》等数十次交流发言。

  二、教育后代好。该同志一贯保持艰苦扑素、勤俭持家,尊老爱幼、夫妻恩爱、助人为乐的良好家风传统。家庭关系融洽,长辈热心关爱晚辈,晚辈尊重孝敬长辈,与老伴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与邻里和睦敬重,从未发生过矛盾纠纷,其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模范带头的行动,为下一代作出了榜样。在对亲属子女的教育中,他常用“言必行,行必果”教育子女要诚信做人、诚实做事。不但严格要求晚辈努力工作,谦虚好学,并主动团结、尊重和关心同志、同事、同学,担任无锡市第一中学校友联谊会理事认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他时常提醒要求子女要讲正气,扬新风,支持单位、社区工作,处理好家庭、邻里关系,争做“五好家庭”。在担负市级机关党工委和单位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工作中,经常深入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_教育基地,进行宣讲时事形势、十八大精神,教育广大学生和青年要好好学习,多学科学知识,多掌握社会服务技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青春热血。

  三、发挥作用好。该同志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退休后,在全体老同志的一致推选下,愉快地担任了单位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自身专长,积极奉献余热,带领支部一班人和全体党员做好支部各项工作,主动自觉地为老党员、老同志服务。所在支部连续多年被市委组织部、市老干部局和市级机关退管会评为“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五好党支部”等称号。2010年6月,为响应上级“离退休党支部书记年轻化”要求,他主动退出支部书记位置,但仍积极辅助新书记和担任单位关工委委员,一如既往地支持、配合支委会和关工委开展工作,出点子、想办法,为做好支部和关心下一代工作继续作出贡献。积极投入社会服务事业。退休以来,他一直担任梁溪书友会(志愿者服务队)会长,坚持每周四上午带队在市图书馆三楼开展服务活动,先后在新街巷、汤巷、南市桥巷、广瑞二村社区和名人故居等场所开展革命传统和地方史志宣传;先后担任市古运河研究会理事、专家组成员和市文化遗产局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员、专家顾问组成员,常年服务于地方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担任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省新四军研究会联谊会理事,市中共_学会副会长、顾问等职务,先后参与采编、作序、出版了《战地风云》、《江抗,江抗---江抗成长的故事》、《浪花集》、《激情岁月》、《回眸人生---钱敏回忆录》等多本书刊,为新四军历史研究和地方_编撰工作,做出了力所能及、扎实的贡献。

  四、保持本色好。该同志爱党爱国,热爱家乡,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坚持党性原则,在工作和生活中敬业勤政、廉洁奉公、为人正派、作风扎实、处事公道,处处以党纪国法严格规范和要求自己,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在四川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期间和为无锡儿童福利院多次自觉捐款。2012年,所在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关工委被市文明办、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7年,所在梁溪书友志愿者服务队被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委授予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本人也多次被评为省、市先进个人和优秀离退休老干部。

  五、科学养老好。该同志坚持科学养老,思想稳定,心态平衡,生活有规律,乐观处世,能正确看待自己,宽厚对待他人,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平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适度运动、健身锻炼,认真地了解学习合理的保健养生方法和相关的医学科普知识,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疾病和困难。

  2022年五老先进事迹学习感悟(三)

  在华州区高塘镇13所中小学校,总能看到张书经坚强的身影,总能听到张书经铿锵的声音,一场场宣讲,一次次报告,一年又一年,坚持了23年。

  宣讲长征精神、荣辱观、十七大及十八大精神、我的中国梦。

  宣讲建国60周年、改革开放30年、建党90周年及95周年。

  宣讲抗震救灾、奥运会、五爱、三爱一守三节、孝亲敬老、家风家教与修养。

  宣讲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5题问答、争当知党爱党听党话跟党走的好少年、当好优良家风传承人等。

  高塘镇初级中学政教办主任,九年级班主任马强说:“我是听着张书记的报告长大的,在高塘,人们不一定认识高塘镇的书记,但一定认识张书经。”

  高塘人眼中的张书经是:待人随和,做事认真。天热了,白衬衫,蓝裤子;天冷了是蓝帽子、蓝休闲服,蓝裤子。总是骑着自行车,前头挂个公文包。

  自行车从加重型到轻便型,换了5辆,骑了多少路,连张书经自己也记不清,总之从早到黑跑个不停。

  黄家村小学,是高塘镇最远的学校,离高塘镇40多公里,离洛南县洛源村10多公里。每次,张书经从高塘镇去黄家村工作时,先骑行10多公里,把自行车放在当地群众家里,再步行翻越秦岭。从岭北到岭南,树木茂密,杂草丛生,找不到小路,不时被石块绊倒、水泥滑倒,爬起来,又高一脚低一脚地摸索着向前走。单程得6个多小时,只能是第一天去,第二天宣讲。黄家村小学的校长黄耀来说:“张书记每年至少到学校来一次,年年都来。张书记不光到这个村工作

  ,每来后都要到学校了解情况,和老师们谈心,向同学们作报告。还为黄家村用电一事与商洛供电局多次联系,得到大力支持,很短时间内解决了用电一事,使山村小学用上了电。”

  还有多少次,下雨了,挽起裤腿子,继续前行;还有多少次,泥糊得自行车推不动,路边找根树枝捅一捅,骑一骑;还有多少次,风雪扑面,迎风难行,但说好的时间,一定得赶到。年复一年,高塘的山山水水留下了张书经的足迹,高塘的师们生期盼着张书经再为他们送去丰盛的思想道德教育大餐。

  张书经的宣讲,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师生爱听。张书经说:“要拿现实生活搜集的事例给娃娃讲,娃娃才爱听。”张书经总结自己的宣讲风格是:“四个善于”。

  善于用典型事例震撼青少年的心灵。汶川地震第3天,张书经用抗震救灾“小英雄”的事迹教育学生,许多同学边听边流泪,当场表决心、献爱心,掀起向灾区捐款活动。

  善于用形象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一碗米蒸成米饭两元钱,包成四五个粽子就是五六元,酿成酒又是一二十元。”在讲价值观时,张书经引用“一碗米”不断增值来引导学生不断提高人生价值,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人生价值就是要通过不断努力来“加工”并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拓展自己的价值空间,讲明白只有付出努力,自己的价值才会越来越高,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生的正能量,也才能让自己出彩,最终干出一番事业来。

  善于用身边事、身边人说明事理。宣讲改革开放30年,张书经编写歌词、快板、顺口溜等,形象地反映翻天覆地的变化:“想当初,路又远、水又深,手扳辘轳骂媒人;媒人媒人你没良心,逼我嫁到缺水村;看如今,做饭用电炉,吃水开龙头,清水哗哗流,心里喜洋洋,婚嫁不再愁,永在这里留。”

  善于用自身体会,循循引导青少年。在宣讲《中国梦•我的梦》时,张书经说:“解放初,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概念就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点灯不用油,耕地不用牛’。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我们唱着‘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花不开;幸福不会从天降,社会主义等不来’的歌,强调要艰苦奋斗。”讲到这儿话锋一转,直奔主题,进一步引导青少年,“今天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也必须像老一辈那样,做到‘梦在心中,路在脚下,努力拼搏’。”引起师生阵阵掌声。

  大家还有一个共识,张书经的宣讲富有激情,具有感染力。其实,这就是实力,这实力来自长期的积累,知识的沉淀,生活的阅历,信息的汇集。更是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一种真情的注入,一种无私的奉献。

  在宣讲孝亲敬老时,张书经把古典秦腔剧《三娘教子》中歌词“自古道养儿一尺五寸真正难,日日夜夜受熬煎;无有奶乳用粥灌,可怜儿一尿一大滩;左边尿湿右边换,右边尿湿换左边;左右两边齐尿遍,抱在娘怀娘来暖……”讲给同学们听,感动得不少学生流下了热泪。

  高塘中学的学生郭素萍,娇生惯养,样样事都得靠父母,听了报告后像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下子懂事了。每天下午放学,步行一公里多回家,做饭、蒸馍、熬药,照料生病的母亲。一天,村里来人收土鸡蛋,郭素萍婉言谢绝:“我妈有病,我把鸡蛋留给我妈补身子。”郭素萍心里明白,母亲的病花了很多钱,父亲为了母亲和她在外打工,“我再也不使性子耍脾气了,我要好好侍候我妈,我要报答我妈的养育恩情。”村上人都夸郭素萍变化快,是个孝顺女子。

  在宣讲当好优良家风传承人时,从“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讲到《朱子家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再讲到唐诗《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诉学生,家长的苦心,父母的耕作之苦,教育学生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涧峪口中心小学的学生盛帅听了报告后,舍不得吃鸡蛋,悄悄装回家给奶奶吃。更多的学生,吃多少买多少,不再随意扔馍倒稀饭。

  张书经有独道的讲法,学校也有配合宣讲的拿法,每次张书经讲完后,学校就会组织学生班会讨论,然后写听后感、写体会。北村小学六一班的班主任杜鑫莉说,她听了张爷爷9次报告,不说远的,就说今年听了当好优良家风传承人报告后,她班的刘晓东同学不但学习成绩快速提高,而且主动提水倒垃圾,帮助同学。

  一场宣讲,教育一批孩子;一场报告,启迪一次心灵。23年来,听众涉及广大师生、机关干部、农村青少年,累计作宣讲报告200多场次,受教育10万多人次。

推荐访问:五老 先进事迹 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