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以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观后心得体会四篇
自力更生精神,正是黄大发老支书的“大发”境界。胶鞋已经断裂却舍不得换一双,这个生动的细节正是老支书简朴生活的写照。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为您推荐2022以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观后心得体会四篇。
电视剧《高山清渠》观后心得体会一
草王坝村是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落,这里常年缺水,人们世代靠一口老井里面浑浊的井水赖以生存,因为缺水,该村以种植玉米为主,但产量极低,“山高石头多,出门爬山坡,想吃白米饭,年三十再说”成为这里的真实写照。村民们盼水久矣。
二十里外的螺丝河有水,然路途遥远地势险峻难以取水,当时任队长的黄大发明白,要让乡亲们能喝上干净水,吃上白米饭,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就必须向螺丝河引水。于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他就带领全村人靠着钢钎、锄头、铁锤和双手,犹如“愚公”一般,哪怕千难万苦,誓在高山凿出清渠。历时36年,历经艰难险阻,不分寒来暑往,黄大发带领着全村人一寸一寸地在悬崖峭壁间凿出一条近十公里长的“生命天渠”,结束了草王坝村长期缺水的历史,让当地群众从此有了干净的饮用水,能大口地吃上白米饭。
36年艰苦奋斗,36年初心不改。从风华正茂到花甲老人,共产党员黄大发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创造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人间奇迹。
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许多多像黄大发一样的共产党员身影,他们默默无闻地在各自的岗位上无私奉献,发扬不等不靠的精神,在矛盾面前迎难而上、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奋进新时代征程上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我知道,这初心和使命正是“当代愚公”黄大发舍身忘我,韧性而执着地带领群众以血肉之躯开凿“高山清渠”背后的一世情怀。这也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终身坚守。
电视剧《高山清渠》观后心得体会二
以黄大发为原型创作的电视剧《高山清渠》在中央电视台一经播出,引发全镇党员干部的热烈反响,为了村子的发展,解决群众饮水困难,黄大发带领村子里的人,用了36年的时间,用锄头、钢钎、铁锤等简单的工具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一渠通则百业兴 渠开直奔致富路。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将认真学习“当代愚公”黄大发艰苦奋斗、敢于拼搏、百折不挠的精神,持续练好内功、增强本领,不忘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踏实做好本职工作,更好地践行“人民服务”的初心和使命。
电视剧《高山清渠》观后心得体会三
遵义市草王坝村支书黄大发,36年漫长坚守,36年初心不改,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草王坝长期缺水的历史,让当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作为一名基层的党员干部,我们要向“当代愚公”黄大发看齐,深刻感悟黄大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豪情,汲取其身上“一根筋”的坚守与执着,不断激发“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斗志,激扬“越是艰难越向前”的劲头,在矛盾面前迎难而上、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学习感悟黄大发“风雨如磐不动摇”的坚定信念,“烈火丹心铸忠诚”的担当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强化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乡村振兴战场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电视剧《高山清渠》观后心得体会四
《高山清渠》这部电视剧演绎了以老支书黄大发为主角,通过各个事件使乡村振兴起来的发展过程,电视情节让我深受鼓舞,他为了村子的发展,解决群众饮水困难,带领着全村的干部群众,用36年的时间,在绝壁上凿出一条近万米的'生命渠’,克了重重困难,真正将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践行在实际行动中和工作实绩上。完美的诠释了,作为发展乡村振兴的新时代青年,更应该以老支书的行为为精神指引,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以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不断创新的发展理念,为建设美好的新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