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公安专业课程思政(4篇)

时间:2024-08-23 18:17:01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公安专业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视域下我国公安院校逻辑学教学研究史晓斌(湖南警察学院,湖南?长沙?410138)摘要:逻辑贯穿于人民警察工作的全过程,无论受案立案、询问讯问,还是侦查移诉、执行调解等等,无不体现逻辑的魅力、闪耀理性的光辉。课程思政是当前我国公安院校逻辑学教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公安院校开展逻辑学课程思政具有必然性和可能性。关键词:公安院校;逻辑学教学;课程思政ResearchonLogicTeachinginChina"sPoliceCollegesandUniversitiesfromthePerspectiv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aCourseShiXiaobin(Hunan?Police?Academy,?Changsha?410138,?China)Abstract:Logic?runs?through?the?whole?working?process?of?the?people"s?police,?and?its?charm?is?reflected?in?their?work?of?accepting?and?filing?cases,?questioning?and?interrogation,?investigation?and?transferring?a?case?to?the?procuratorate?for?prosecution,?enforcement?of?the?judgment?and?mediation,?shining?with?the?brilliance?of?rationality.?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a?course?has?become?a?research?hotspot?in?logic?teaching?of?China"s?police?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it?is?inevitable?and?possible?for?these?colleges?and?universities?to?implement?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logic?course.Keywords:police?colleges?and?universities;?logic?teaching;?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a?course[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8752(2021)05-0023-07]DOI:10.13310/j.cnki.gzjy.2021.05.004逻辑学是我国公安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二位,逻辑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2020年10月业基础课。公安院校开设逻辑学的目的是为了23日,教育部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升人民警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素养,通过讲第2825号建议的答复》中指出,加强逻辑知识授和练习,将逻辑学的相关原理内化为人民警教育,对于提升思维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推察的思维本能,使逻辑学成为人民警察进行思进我国基础研究水平提升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具辨、决策、判断、推理时的“四梁八柱”。逻有重要意义。要求加强逻辑学课程与教材建设辑贯穿于人民警察工作的全过程,无论受案立尤其是持续加强高校逻辑课程建设;加强逻辑案、询问讯问,还是侦查移诉、执行调解等等,学专业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并将逻辑学列入“国无不体现逻辑的魅力、闪耀理性的光辉。联合培计划”,不断提升教师逻辑素养。近几年来,国教科文组织将逻辑学列为七大基础学科的第课程思政的热潮席卷教育界,这使得我国公安收稿日期:2021-07-26作者简介:史晓斌(1973-),男,湖南常德人,湖南警察学院基础课部副教授,哲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法律逻辑。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GUIZHOUPOLICECOLLEGE23专论·争鸣Monograph·Contention院校逻辑学教学与课程思政结下了不解之缘并逐步成为研究热点。那么,何为课程思政?我国公安院校逻辑学课程思政现状如何?我国公安院校逻辑学课程思政又将如何展开?以下是笔者的初浅认识。 一、公安院校开展逻辑学课程思政具有必然性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一个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两个重要标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建设的第一标准)。[1]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并强调指出: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我们要旗帜鲜明,在持续提升思政课质量的基础上,推动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18年10月12日,公安部赵克志部长在庆祝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建校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新时代人民公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2019年5月7日至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从政治上建设和掌握公安机关,引导全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教育全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4]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指出:全面推进①《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24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对于公共基础课程而言,要重点建设一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人文素质、科学精神、宪法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和认知能力的课程,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①由上可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为公安院校逻辑学教学指明了方向,说明公安院校开展逻辑学课程思政具有必然性。 二、公安院校开展逻辑学课程思政具有可能性(一)当前我国公安院校逻辑学教学存在的误区1.强调逻辑学的无阶级性,忽视逻辑学教学的阶级性2020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对人民警察队伍提出的要求之一是“对党忠诚”。这一要求明确了“对党忠诚”是人民警察队伍最大的政治属性,同时决定了公安院校必须坚持“政治建校”,必须把政治建设摆在人才培养目标的首位。如果公安院校一味强调逻辑学的无阶级性而忽视逻辑学教学的阶级性,就会失去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同志曾指出:“就自然科学本身来说,是没有阶级性的,但是谁人去研究和利用自然科学,具有阶级性的。”[5]逻辑学没有阶级性,但存在着谁人去研究和利用的问题,对于公安院校而言,逻辑学是由人民警察研究并由人民警察利用的,因此,公安院校的逻辑学教学必须突出“阶级性”,必须解决公安院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6]的问题。公安院校要培养“新时代人民公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3],这就势必要求“公安院校的逻辑学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在教材教学内容的取舍、编排、思考题与练习规范的逻辑思维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理题的设计方面,?尤其是在涉及国外学术思潮、智德性,而良好的理智德性又是形成良好的警流派阐述、评析方面,?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察职业道德的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做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要求人民警察队伍“执法保留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公正”,其中的“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和“维用。”[7]护社会公平正义”等等,笔者认为这便是人民2.强调逻辑学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忽视其警察所追求的最大的善。逻辑除了“求真”“臻善”社会性和人文性功能,还有“审美”功能,逻辑之美贯穿于概念、众所周知,逻辑学这门科学一问世就被冠判断、推理的全过程,规范的逻辑思维训练,以“工具”的特性,无论是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使学生感受逻辑之美的同时,更感受到人民警还是弗兰西斯·培根的《新工具》,无论演绎察的自身之美和职业之美。人民警察是“美”的,逻辑、归纳逻辑还是后来的数理逻辑和辩证逻人民警察是正义的化身,人民警察匡扶正义、辑。千百年来,逻辑界奉“工具性”为圭臬,锄奸除恶,人民警察为身为人民警察而自豪。遮蔽了逻辑学的其他属性。逻辑学是哲学思辨人民警察这个职业是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而生的结晶,它除了提供人类获取知识的工具与方的、所追求的就是社会的美好。习近平总书记法,还有开启和铸造人的灵魂的功能。这种灵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要求人民警察魂的开启和铸造是通过逻辑学中一个个概念、队伍“执法公正”,其中的“不断提高执法司判断、推理以及论证的讲解,一个个具体案例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的分析来实现的。人民警察不是冷冰冰的专政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8]便是机器,而是有血有肉、有温度有情怀的人民卫士,人民警察所追求的最大的美。因而公安院校逻对敌人凶狠,对人民温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辑学教学中的“求真”“臻善”和“审美”三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所要求的,人功能不可偏废。民警察队伍要“服务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二)我国公安院校开展逻辑学课程思政中心,坚定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做到一切的现状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总体国家安全1.从不同视角对课程思政进行研究观,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在概念界定方面,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不护人民利益,全心全意为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是要增开一门“××课程思政课程”,而是将幸福感、安全感而努力工作。”[8]公安院校要培思想政治教育在原有课程基础上融入到教学的育人民警察“服务人民”的社会属性,在逻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做到自然而不刻意、无学教学上就不能只强调其工具性和基础性而忽形而非有形,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润物视其社会性和人文性。细无声”。在改革理念方面,有学者认为,尽3.强调逻辑学的“求真”功能,忽视其“臻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很大的区别:如思政善”和“审美”功能内容不同、课程地位不同、课程特点不同、思逻辑学有多重功能。实事求是,一切从实政优势也不同……但两者又相互联系:在任务际出发,忠于科学、不胡乱猜测,尊重事实、和目标方面具有共同性、在方向和功能方面具不主观臆断,不放纵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有一致性、在内容和要求方面具有契合性等,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人民警因此二者可以而且必须发挥各自的思政功能和察的“求真”的体现,因此培养人民警察的“求优势,同向同行,共同将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真”品格,是公安院校逻辑学教学应有之义。系构建起来并做大做强。在课程体系方面,有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GUIZHOUPOLICECOLLEGE25专论·争鸣Monograph·Contention学者则认为教师应该主动转变思路,加大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化力度,坚决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理念,努力拓展和深化思政内涵,最终实现大思政格局。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方面,有学者认为,实现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之一是要促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现有各个学科各门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效应协同,而要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型,就势必要求所有课程都应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不是仅仅由思政课一门课单打独斗,即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以前的单向度育人的“思政课”格局转型为立体化育人的“大思政”格局2.对公安院校课程思政进行初步研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有学者认为,要充分发挥教师这个主渠道在思政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每一门课程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也有学者认为,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要强化教师职责、发挥教师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加强教学管理、优化课程设计,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学者提出,课程思政这一理念刚刚兴起,和其他院校相比,公安院校还缺少这方面建设的经验,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在实现路径方面,有学者认为“大思政”课程教育教学改革是创新思政课教学体系的重要抓手,公安院校要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穿“忠诚警魂”教育。也有学者认为,明确公安教育中的主旋律、拓展公安教育中的主渠道、建设公安教育中的主力军是构建有公安院校特色大思政教育格局的关键,要强化思政课教学、创设院校警营文化、全员全程参与,以此培育人民警察核心价值观。3.非公安院校逻辑学课程思政研究刚起步通过知网查询,关于逻辑学课程思政方面的文章非常少。有学者指出课程思政为解决长期困扰高校逻辑教学的“极不相称”问题带来了契机。[9]有学者则在具体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初步分析了高校逻辑学课程在培养、提升青年学生判断力、选择力、思辨力、组织力、26创造力等方面的课程思政功能等等。[10]公安院校逻辑学课程思政研究尚属空白。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关于公安院校逻辑学课程思政方面的文章几乎没有。(三)公安院校逻辑学教学与课程思政有着天然联系逻辑学是一级学科哲学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又称“第二哲学”,具有工具性、基础性、历史性、社会性、人文性等属性,是培养人民警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学科。逻辑学有求真、臻善、审美等多重功能,是弘扬“真善美”,摒弃“假丑恶”的重要课程。公安院校的培养目标与课程思政高度契合。公安院校坚持“政治建校”的方针,以培养“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人民警察队伍为目标。这些都与课程思政息息相关,公安院校逻辑学课程思政大有可为。由上可知,公安院校开展逻辑学课程思政具有可能性。 三、挖掘公安院校逻辑学课程思政元素的途径(一)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挖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对逻辑科学均有论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文章论证严密、气势磅礴,极富逻辑性,我们可以从中挖掘思政元素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格魅力和逻辑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非常重视黑格尔的《逻辑学》。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就运用过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辩证思想。列宁说:“马克思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形式运用到政治经济学中去了”,并认为,“不钻研和不理解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11]毛泽东具有良好的逻辑素养,他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联系,不要互相冲突”[12]他还针对某些文件指出:“现在很多文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件的缺点是:第一,概念不明确;第二,判断薄、自甘落后,也不是要脱离实际、急于求成,不恰当;第三,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候又缺乏逻辑性;……一定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本依据”[21]。习近平的讲话和文章极富逻辑性,气”。[12]毛泽东著作中大多是政论文,政论文既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又蕴含哲理、熠熠生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毛泽东创造出了很多科辉。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0年来取学概念,如“群众路线”“人民内部矛盾”“党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别人恩赐八股”“本本主义”等等。毛泽东的判断极其施舍的,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恰当且准确,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13]“没勇气干出来的!”“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14]“一切反动派都是纸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改革开放老虎”[15]等等。毛泽东的推理总是逻辑严密、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22]。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如“‘人固有一死,或(二)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优秀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中华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安邦治国、社会进步、个体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发展历来都有重要价值。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重的。”[16]1004如著名的省略三段论“没有文化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在不同场合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加以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胜敌人的”[16]1012邓小平对逻辑学没有专门研究,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但他讲话写文章很讲逻辑,比如“发展才是硬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23]“中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主义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实现共同富裕”“既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改革开放”[17]等至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24]今言犹在耳。江泽民的很多著名论断也是我们因此,在公安院校逻辑学教学中,融入中华优讲授“复合判断”的好素材,如:“中国共产秀传统文化要素对于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的提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高不无裨益。如判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天下之乐而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民的根本利益”[18]“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以及人之幼”“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已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9]95“教育是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等等为习近平的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供了有力论据。如判断: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20](联言判断)“我“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为贵,社稷次之,们的改革和建设,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君为轻”“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以为民也”“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造性,才能顺利推进;党的领导地位,只有赢载舟,水则覆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加强”政安民也”等等则体现了习近平的人民至上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19]407。胡锦涛的很多著名念。如判断:“法不阿贵,绳不挠曲。法之所加,论断同样如此,如以下联言判断:“科学发展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21]“认善不遗匹夫”“威不两措,政不两门,以法治国,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是要妄自菲则举措而已”“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法者,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GUIZHOUPOLICECOLLEGE2专论·争鸣Monograph·Contention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等等为习近平法治思想提供了渊源。如判断:“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身;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等等为习近平的教育思想提供了传统养分。如判断:“历览前贤国与事,成由勤俭败由奢”“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人法地、地法天、天法德、道法自然”等等则契合了习近平的生态文明理念。(三)在省级一流课程中挖掘近年来,为做大做强逻辑学的教学与研究,湖南警察学院逻辑学科组申请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并获批准立项,在建设过程中,创立了微信公众平台(线上原创案例汇编),内有专门的版块——逻辑学的课程思政,在该板块中,原创或翻译了很多文章来开展课程思政。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创设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公众号。为树立学生的求真意识,激发学生的思辨精神,在微信公众平台设立了“思辨求真——喜恶褒贬与骂赞”话题模块,目前已原创写作汇编了23个相关案例,累积学生阅读量10212人次(当然,这些数字都在不断累积增加当中)。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创作了《写给那些支持口罩坐地起价的人》,引导学生思考,在疫情肆虐之时,西方经济学的供求理论能否照搬到口罩的供求实践当中来;创作了《拒绝穷苦人捐款错在哪?》,鼓励学生讨论,疫情之下穷苦人的大额捐款是应该照单全收还是应该全数奉还。为做好课程思政工作,还直接建立了线上的“逻辑学与课程思政”原创案例汇编。同样在公众平台里,话题模块名为“人生取舍——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目前已创作汇编案例28个,学生累计阅读量12989人次。例如,为了破除将个人收入与人生价值划等号的错误思想,创作了《赤子之心的价值》,为学生进一步明确“初心”的价值意义作了注脚;为解决学生28的学习动力、奋斗动机问题,创作了《人的生机所在》;为引导学生拒绝超前消费,建立良好的消费和生活习惯,创作了《我们的自尊自强,是他们的死敌》,不少学生在转发评论中表示,自己看完后马上关闭了超前消费的软件,注销了用于超前消费的信用卡。在课堂45分钟以内,教师会将这些案例有机融合于课堂教学;在课堂45分钟之外,这些案例文章也能成为学生传看、讨论的共同话题。(四)在典型案例中挖掘公安院校逻辑学侧重于法律逻辑,法律逻辑专门研究法律人的思维形式和规律,法律案例是最生动的逻辑学课程思政元素,是体现公安理念和政治、法治、政策考量的载体。但法律案例浩如烟海,能成功地将逻辑基本原理与法律实践结合起来的案例并不多,我们在逻辑学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此类案例,以案明理、以案为鉴、以案为警、以案为戒,通过逻辑分析,让学生产生职业认同感和自豪感、对法律的敬畏感和对警察的崇敬心。比如在介绍“什么是法律逻辑”这个知识点时,播放了刑事鉴识大家、著名华人神探李昌钰侦办的案子——肯尼迪家族强奸案,告诉同学们:在刑事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逻辑推理在侦查办案中的作用仍不可或缺,逻辑与侦查息息相关、如影随形。再比如在介绍“概念的限制”这个知识点时,播放了李昌钰侦办的“三尸命案”,学生们从中领略了“限制”这一逻辑方法在侦查中的作用,又为李昌钰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缜密的推理能力所折服。(五)在法制栏目和影视作品中挖掘当今的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每天都要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大量信息,新闻媒体的功能越来越强大。为适应法治国家建设,一些法制栏目如《今日说法》《法治进行时》《一线》《道德与法治》《与法同行》《天网》《法治最前线》等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栏目在梳理司法历程,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法制观念,弘扬法治精神,稳定法治环境等方面起到不可或缺的作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用。在逻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法制栏[3]赵克志.始终坚持政治建校方针努力培养更多党和人目中撷取一些优秀案例,既掌握了逻辑基本原民的忠诚卫士[N].人民公安报,2018-10-12.理,又解释了案例,还起到了法制教育的功能。[4]习近平.坚持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履行好党和人民赋予的新时代职责使命[N].人民日报,比如我们在介绍“概念的内涵和外延”2019-05-09.这个知识点时,用到了《今日说法》的一个案[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299.例——混乱的选举,在从逻辑上解释混乱产生[6]习近平.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解决好培养什么人、的原因时,让学生了解基层群众自治的来龙去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N].人民日报,脉以及其中蕴涵的法治意义。在介绍“法律概2019-03-18.[7]何向东.马工程《逻辑学导论》的编写思路[J].念的确定性和变动性”这个知识点时,播放了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3.纪录片——罪名的变迁,让学生们在罪名变迁[8]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坚决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9-08-27.过程中了解了中国法治进程。再比如在介绍“联[9]刘树晟.通识逻辑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与探索[J].教言判断和选言判断”时,剪辑了《天网》的一育观察,2020(33):61.个案例——异样现场,启示同学们:侦查办案[10]华银峰.基于课程思政的高校逻辑学“四维一体”教学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0(2):108.不能拘泥于思维定势,要依靠经验,但不能迷[11]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信经验,刑事科学技术才是我们最可信赖的。1990:151.好的影视作品对人的教育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1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217.我们在介绍“性质命题的对当关系”这个知识点[1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时,让学生网上观看了美国影片“十二怒汉”,1991:547.[1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通过8号陪审员的分析,学生们理解了性质命题1991:109.的对当关系的基本原理并内化于心,同时对无罪[1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推定原则、理性求真意识和合理自洽逻辑等有了1991:1195.[1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更深的认识。我们在介绍“二难推理”这个知识1991.点时,剪辑了周星驰电影“九品芝麻官”,让同[1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学们在幽默轻松的环境和跌宕起伏的剧情中领略1993:274-375.[18]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了二难推理的魅力,同时感受到了邪不压正的法2006:2.治氛围和维护公平正义的坚定信念。[19]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公安院校逻辑学课程思政研究刚刚起步,[20]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还有很多课题亟待同行们去破解,比如教师、1993:331.教材、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21]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23.教学元素都需要花大力气去研究。笔者在此简[2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单开一个头,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42.[23]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参考文献:05-05.[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2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报,2018-05-03.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2]陈宝生.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建设中国特色、人民日报,2014-09-25.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8-06-22.责任编辑:李媛媛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GUIZHOUPOLICECOLLEGE29

篇二:公安专业课程思政

  

  作者:林圣辉[1];刘汉利[2]作者机构:[1]中国人民警察大学研究生院,河北廊坊065000;[2]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公安政治学院,河北廊坊065000出版物刊名:中国人民警察大学学报页码:38-41页年卷期:2023年第5期主题词:公安政治工作学;课程思政;逻辑理路摘要:加强“公安政治工作学”课程思政建设,必须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其所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从历史逻辑看,该课程从中国共产党党史、人民公安史、世界警察史中总结经验;从理论逻辑看,该课程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公安姓党”理论、习近平法治思想为理论依据;从实践逻辑看,它从党领导公安队伍、政治工作、课程思政的伟大实践中汲取养分。由此,才能打造专业性与政治性兼备的公安院校金课。

篇三:公安专业课程思政

  

  第36卷第1期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Vol.36No.12021年1月

  JOURNALOFJIANGSUPOLICEINSTITUTEJan.2021·公安教育研究·

  公安院校刑事诉讼法学

  “课程思政”要求及其实现

  刘玉江

  摘

  要:公安院校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担负着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等目标要求。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是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也是“一课双责”的必然要求。刑事诉讼法学的教学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聚焦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品德修养、职业精神等方面的价值引领,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同时,在教学中还要合理承接前期课程的知识供给,努力促进前沿成果的实践融入,不断强化知识传授的底蕴建设,辩证看待方法手段的助力赋能。

  关键词:公安院校;刑事诉讼法学;法治理念;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1.1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020(2021)01-0105-0“法学乃‘正义’之学,法学教育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和完善,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①是知识的创新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还应当包括对国家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号召。”公安院校的②刑事诉讼法学课程作为本科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抑或专业主干课,其教学必然承载着学生行③稳致远的知识获取、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等方面的人才培养要求,其实质是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当下,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课题“公安本科院校大数据条件下实战化教学改革路径研究”(编号:2019JSJG006);江苏省教育厅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警务大数据条件下公安院校实战化教学训练综合改革”(编号:2018010);江苏警官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法治理念导引下的公安专业刑事诉讼法教学内容与方法研究”(编号:2017B11)。

  收稿日期:2020-12-03作者简介:刘玉江(1965-),男,天津宁河人,汉族,江苏警官学院教务处副教授,南京,210031。

  ①沃耘:《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与对策》,《天津日报》2019年3月4日,第9版。

  ②笔者工作单位所制定的最新全日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将刑事诉讼法学作为侦查学、经济犯罪侦查专业的主干课和公安管理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等公安专业的基础课。

  ③《公安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公安技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要求,其中素质要求包括政治素质、价值观、职业精神、科学思维、身心素质等内容。相关内容可参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105-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既为各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刑事程序法律基础知识、理论及制度规范化的渊源,彰显课程的丰富内涵和刑事程序法的独立价值,又因刑事诉讼法的目的规定及任务安排,体现出课程内容的刑事一体化塑造和刑事程序法的工具价值。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奠定着教与学主体的法治理念,尤其是程序法治理念的形塑基础;同时,良好的程序法治理念又能发挥反哺指示作用,有效引导着刑事诉讼法学课程的教学。这一课程蕴含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承载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一、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的时代价值

  (一)公安专业人才培养的内在逻辑

  2020年8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的重要训词深刻阐明了人民警察的性质宗旨和职责任务。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具有坚定公安机关政治属性、打牢人民警察立警之本、遵循公平正义价值取向、强化纪律部队职业特点等要求;同时,公安院校是公安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公安教育是公安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人才的培养目标有别于其他普通本科院校,需要培养忠诚可靠、纪律严明、素质过硬,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①和警务实战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警务人才。这就要求公安院校所有教学制度的设计、教学资源的保障、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政治建警,坚持实战导向,努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公安院校的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应当切实履行“一岗双责”的要求。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要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中,进一步强化忠诚警魂教育,传播爱党、爱国、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培育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培养学生令行禁止、英勇顽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警察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深刻领会、自觉践行“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总要求。

  (二)刑事诉讼法学“一课双责”的必然要求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法兼修”是对法律人的时代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导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立德树人,德②法兼修,培养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2020年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要

  ①相关要求可参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六部门关于公安院校公安专业人才招录培养制度改革的意见》(人社部发〔2015〕106号)。

  ②《习近平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强调立德树人德法兼修抓好法治人才培养励志勤学刻苦磨炼促进青年成长进步》,《人民日报》2017年5月4日,第1版。

  -106-

  “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2020年11月16日至17日,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工作会议,全面阐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学内涵和时代意义,并将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为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为此,公安院校刑事诉讼法学教育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坚持‘一课双②责’,各门课程既要传授专业知识,又要注重价值引领”。在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中,追诉犯罪之法定程序知识的学习与获得、事实认定之证据裁判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保障人权之奉法循理知识的领悟与深化、条文适用之一体思考方法的贯通与融汇等等,均承载着形塑学生程序公平正义的法治理念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功能。也就是说,刑事诉讼法学课程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对学生程序公平正义法治理念的形塑是“课程思政”的重要表征,而于细微之处的知识点深化、刑事诉讼具体实践以及传授知识方法的合理导出、挖掘和弘扬,则是促进学生德法兼修的重要路径。刑事诉讼法学课程“一课双责”的有效运行,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和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促进他们坚定法治意识和法治信仰,并增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进行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的意识和能力。

  二、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内容的挖掘与凝练

  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挖掘和功能的发挥,应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在保证专业知识教学的前提下,可结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反腐败追逃追赃制度建构、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变迁、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以及学生对刑事诉讼专业知识需求重点等多个方面来科学设计,同时聚焦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品德修养、职业精神、专业伦理等方面的价值引领,强化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理支撑,避免过于碎片化而导致的体系迷茫。实践中,润物无声式的立德树人、以程序法治理念为牵引、以基本知识视域为切入点的选择应贯穿于全部教学过程,同时法学其他课程知识,甚至整个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各类学科知识也构成教育元素和功能发挥的理论供给。不过,基于适合、适度的考量,笔者仅选择以下方面尝试求解,当然也赞同除此之外的其他能够在内容上彰显主流价值观的教学设计。

  (一)“一书双责”的“马工程”教材选用

  ③“教材与教学参考资料是人才培养的信息源泉和文本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教材体现国家意④志,是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载体。”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陈卫东主编的《刑事诉讼法学》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自2017年至今已出版了三版。该教材从法治理念、体例结构、编写内容等方面完善教材建设,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坚决抵制西方错误思潮和观点的影响,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突出强调了本土特色和制度自信。该教材强调“一本教材、两种职责”,既注重讲述法学专业知识,又传递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展现了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创新的时代风采。该教材充分挖掘和运用刑事诉讼法学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刑事诉讼观”作为全书第一章,统领全书的结构体系和

  ①习近平:《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积极作用》,《求是》2020年第22期。

  ②《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39/s6550/201810/t20181017_351892.html,访问日期:2020年9月4日。

  ③何志鹏:《卓越法治人才培养的实践解读》,《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6期。

  ④《建立健全教材管理制度提升教材建设科学化规范化水平》,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01/t20200107_414565.html,访问日期:2020年9月4日。

  -107-

  ①内容设计;通过及时修订,持续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贯彻了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各次全会精神,并将国家最新的法律、刑事政策内容补充、完善到教材中;吸收了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先进成果,尤其是充分尊重刑事诉讼关于保障人权、规范职权的本质特点。选用该教材作为学生用书,保证了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落实了学生知识获取的基本路径。

  此外,该教材还积极创新教学形式,开发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符合网络时代教学特点的数字资源,通过二维码方式关联网上有关数字资源,提供了拓展阅读内容,如“呼格吉勒图故意杀人、流氓案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刑事判决书”“语境与困境:侦查程序完善的未竟课题”“指导案例第1号:施某等17人聚众斗殴案”“刑事证据制度重点问题实施状况调研报告”“湖北武汉检察院启动首例没收违法所得程序”等等以及“自测习题及参考答案”,有效增强了教材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二)程序法治理念下的公正观塑造

  “刑诉法就是实践中的人权法和宪法的应用法,以人权保障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其存①在与发展的根基。”作为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法治理念的重要路径,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对于塑造学生正确的人权保障观、公正观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司法理念,强调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准确把握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具有的内在一致性。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刑事诉讼观,刑事诉讼法作为程序法,是为实体法服务的,但其自身又具②③有独立价值,也反映正义要求。刑事诉讼所追求的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前者是结果的公正,后者是过程的公正,是为实体公正提供正当性的基础。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健全事实认定符合客观真相、办案结果符合实体公正、办案过程符合程序公正的法律制度”。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司法理念、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应是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形塑的价值旨归,是贯穿课程教学内容的一条基准线。刑事诉讼中,人民陪审员陪审、指派辩护、值班律师、非法证据排除、上诉等程序性制度安排,无不体现着程序公正的基本精神。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首次指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其后,这一要求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十九大、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文件中多次予以强调。2018年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近年来,司法机关依法纠正了呼格吉勒图案、聂树斌案、念斌案等一批冤假错案,受到广大群众好评。造成冤案的原因很多,其中有司法人员缺乏基本的司法良知和责任担当的问题,更深层次的则是司法职权配置和权力运行机制不科学,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形成……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促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警察警旗授旗仪式上发表的重要训词也强调,“要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教育培训,严格监督管理,规范权力运行,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落到实处,不断提高执法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办理、每一件事情处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现在,“浙江叔侄案”已成为一个符号,但是在再审中张高平的“今天你们是法官、检察官,但你们的子孙不一定是法官、检察官,如果没有法律和制度的保障,你们的子孙很有可能和我一样被冤枉,徘徊在死刑的边缘”一语,仍警示意义重大。在此,不妨借用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刘哲检察官所写

  ①樊崇义:《我国刑诉法实施四十周年历史回顾与理论前瞻》,《检察日报》2020年11月5日,第3版。

  ②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31页。

  ③同上,第39页。

  ④习近平:《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求是》2019年第4期。

  -108-

  著作的书名来强化一下塑造公正观的意义——“你办的不是案子,而是别人的人生”。

  (三)认罪认罚从宽处罚的时代价值

  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做出的一项重大改革部署。经过试点试错,我国于2018年10月在刑事诉讼法修订时正式规定了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认指控的犯罪事实,愿意接受处罚的,可以依法从宽处理。”认罪认①罚从宽制度“是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实体法与程序法上的双重体现”,是顺应我国现阶段刑事犯罪结构变化和刑事诉讼制度发展规律的司法制度,是对我国传统刑事诉讼程序的突破与创新,“有利于更好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统一,有力推进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②义刑事司法制度的重大完善,也丰富了刑事司法与犯罪治理的‘中国方案’。”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进行解读分析时,刑事诉讼法学的课程教学必须明确我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域外辩诉交易、认罪协商等制度的合理因素,但并非西方国家辩诉交易的“原版引进”,两者是存在根本区别的。“我国目前的认罪认罚制度中借鉴了辩诉交易的部分精神内涵,同时我们的制度又植根于我国传统的协商文化,是合作型刑事诉讼模式的一种表③现形式,只适用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案件中的量刑协商。”也就是说,我国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仅在被追诉人自愿认罪认罚的前提下,在刑法框架内,有量刑协商存在的空间,但不允许对罪名、罪数进行协商交易。“我国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有条件认罪宽恕制度,不是美国等西方国家‘辩诉交易’的翻版或中国化。任何一种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与辩诉交易混为一谈的观点都是不成立的。因此,人民法院审查认罪认罚案件,不得像美国法院那样搞‘形式审查’,必须进行实质审查……从证④据采信、事实认定、定罪量刑、程序操作、各方参与和建议说理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实质的审查。”此外,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还需要结合学生专业知识获取的重点和2019年“两高三部”发布的《关于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指导意见》,强调侦查阶段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要注意的问题,如权利告知、听取意见、认罪教育等,引导学生在公安执法过程中强化严格规范执法意识。

  (四)对人、物的强制性措施的比例原则指引

  刑事诉讼中的强制措施与侦查行为的制度设计及运行,是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但要遵循比例原则的精神和要求。比例原则是公法上的一项基本法治原则,它包括三项子原则:一是适当性原则,即国家所采取的必须是有助于达成目的的措施;二是必要性原则,即如果有多种措施均可达成目的,国家应当采取对公民侵害最小者;三是狭义比例原则,即国家采取的手段给公民基本权利造成⑤的侵害和所欲达成之目的之间应有相当的平衡,不能为了达成很小的目的而使公民蒙受过大的损失。

  在学界,曾有观点认为,“完善的强制体系应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对人的强制措施;二是对物的⑥强制措施;三是对隐私权的强制措施。”依此,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性措施可归类为:(1)对人的强制措施,就是归属于刑事诉讼法第一编“总则”第六章“强制措施”之下的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等五种措施。它们按照对人身自由干预程度的不同而被梯度性配置,并且各自的适用条件亦有严格程度不同的规定,体现了比例原则的精神和要求。同时,上述强制措施的具体适用也为比例原则所指导。(2)对物的强制措施,如勘验、检查、搜查、查封、扣押等置于刑事诉讼法“侦查”⑦一章之措施。(3)对隐私权的强制措施,如技术侦查措施,其同样放在刑事诉讼法“侦查”一章。侦

  ①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85页。

  ②张军:《认罪认罚从宽:刑事司法与犯罪治理“中国方案”》,《人民论坛》总第685期。

  ③刘宇:《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适用要严格区别于辩诉交易》,《人民法院报》2018年8月4日,第2版。

  ④胡云腾:《正确把握认罪认罚从宽保证严格公正高效司法》,《人民法院报》2019年10月24日,第5版。

  ⑤陈卫东:《刑事诉讼法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第182页。

  ⑥陈光中:《刑事诉讼法实施问题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79页。

  ⑦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编“人格权”中第六章“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来看,“对隐私权的强制措施”-109-

  查权是一种典型的公共权力,具有主动性、强制性等特点。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08条第1项的规定,以收集证据、查明案情的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为内容的侦查行为,指向的是公民的人身、财产、隐私等基本权利,尤其是各种强制性措施和特殊侦查措施的运用,更容易造成对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干预。因此,对物、隐私权的侦查行为尽管名义上不是强制措施,但实际上却发挥着强制措施的法律效用,由于它们也同样涉及到公民宪法基本权利的行使,也应同样受到比例原则的节制。

  在刑事诉讼法学授课中,围绕“强制措施”一章和“侦查”一章,需要结合法学理论中的公权力运行的比例原则和当下有关政策文件对学生进行程序法治理念的引导。例如,在讲授强制措施时,应结合具体案例分析羁押替代措施的重要内涵和价值,分析少捕慎捕刑事政策的现实意义。在以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刑事司法保护为切入点来分析逮捕必要性以及查封、扣押等措施时,既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所提出的“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这一重要论断的指导意义,又要结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以及有关司法文件的①精神,强调以谦抑、审慎、善意的理念平等保护非公经济,对涉案的非公有制企业法定代表人慎用羁押性强制措施、涉案财产慎用查封、扣押、冻结等措施,从而充分体现刑事程序的温度、情理法的契合度。此外,还可结合2020年2月中共中央政法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的《关于政法机关依法保障疫情防控期间复工复产的意见》中“慎重使用逮捕和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性措施”的要求,深入分析疫情期间办理经济案件时,“能够采取较为轻缓、宽和措施的,尽量不采用限制人身、财产权利的强制性措施”的重要现实意义。

  三、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的方法路径

  课程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内容的解读,依赖于一定教学条件的保障和教学方法的实施。然而,在预设的教学条件满足情况下,若将各种教学方法作殊途同归式地简单理解,并不能令人满意,至少还应当考量单位时间内各不同路径运作、方法实施的效率和知识传授(接受)的满意达成。在当下的教学过程中,单一教学方法的运用实际上一直在被教师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解构着。例如,在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以及实践教学法等方法的运用亦会轮番上场;并且,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知识的自主性学习、个性化需求、快捷化凝练设计以及碎片化教学传播(如微课)等情形的出现,也无不推动着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也更加增添了育人环节的丰富多彩。

  (一)合理承接前期课程的知识供给

  公安院校的刑事诉讼法学课程一般安排在本科阶段的第二、三学期开设,以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等课程为前期基础课程。随着这些课程以及相关的警察职业教育课程中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和功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人权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等已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就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本身而言,还需要进一步根据刑事程序正义的法治理念来加强对学生刑事诉讼知识的掌握,同时结合刑事执法和司法中的热点问题,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对国情、社情、民情进行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专业认知水平,培养法律思维能力,强化“知识传递-能力培养-思维提升-价值塑造”的教学过程。

  (二)关注促进前沿成果的实践融入

  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必须提升高阶性、突出创新性、增加挑战度。据此,刑事诉讼法学的课程教学至少要遵循以下基本思路:一是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的课程目标;二是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三是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四是教学设计增加研究性、现在可以作“对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的强制措施”的一般思考。

  ①樊崇义:《刑事诉讼:如何平等保护非公经济》,《检察日报》2017年9月5日,第3版。

  -110-

  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内容。

  刑事诉讼法学是一门理论体系比较完备且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教学过程不仅包含单向性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提供着基础性、前沿性、时代性知识的内容供给,同时也包含着一种职业素养锻造和职业精神培训。学生不仅要理解刑事诉讼法学理论知识,而且要掌握刑事诉讼的法定程序和具体操作规则,并通过具体实践,如研析疑难案例、旁听法庭审理、组织模拟法庭、参与见习实习、开展第二课堂、参加科研训练等等,体验刑事程序法治的丰富内涵和基本精神,进而充实这一课程的价值引领效果。因此,“要全面推进实战化教学改革,广泛运用警务大数据资源等,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公安实践紧密结合,强化学生法律政策运用、重大风险防控、复杂事件处置和群众工作、科①技应用、舆论引导等方面的能力培养,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公安工作对专业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背景下,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成果已经成为补强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抓手,这也是信息技术前沿成果融入教学实践的又一侧面。当下,大数据、虚拟仿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已经明显助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其全息化、可视化的教学流程进一步增强了学生沉浸式、交互式的学习体验。同时,“以慕课为代表的在线课程‘建、用、学、管’的中国经验和中国②模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成果之一,也推动着新时期大学教学跨上新台阶、呈现新境界。”

  (三)推动丰富知识传授的底蕴建设

  影响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除了前置课程的开设、课程自身的性质定位、教学班级人数的多寡、教室空间及教学硬件的配置、学生自身的兴趣等因素外,理论讲授、案例教学、学生讨论、翻转课堂、实践教学、视听教学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合理运用,也直接影响着良好教学效果的取得。不过,最为重要的因素还是教师个人的知识储备和授课的水平、技巧。同理,在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的作用也尤为关键。

  “知识并不自动发挥作用,它必须附着于教师,而教师的知识一旦基本定型,由于路径依赖或专③有资产的问题,就不大容易不断自我升级更新,除非是有某种更强的激励机制、竞争机制的推动。”因此,每位教师都应当切实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师范大学时提出的“四有”好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在刑事诉讼法学的授课中,教师应当从法学学科之外、之上看法学,贯通哲学、经济学、管理学、信息科学等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以普遍联系、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和整个世界;通过与学生的线下线上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潜能,共同探寻未知,并进一步形塑他们法治理念;通过课堂教学、作业批改、论文指导言传身教,有形或者无形地传递为人处世的正能量,推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协同共进。当然,促进教师知识积累、创新机制的建构也很重要,这需要教务、科研、师资规划等部门多方协同发力。

  (四)辩证看待方法手段的助力赋能

  课程教学内容讲授的趣味性、艺术性和针对性,尤其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的全息化、可视化教学流程,确实为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提高、素质养成提供了有力支持。但是,在尝试或者强化各种可视化信息技术手段的同时,我们仍不能就此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也不能忽视教学对象具有的基本认知感悟和逻辑分析能力,更不能以因各种新手段、新形式的出现而遮蔽了教学过程应有的价值引领功能。

  当下,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翻转式学习等等已然成为教学亮点,并在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感染情境、营造风趣氛围、构建和谐格局等方面尽显各自优势。然而,“课堂上鸦雀无声并非就是‘水

  ①夏存喜:《坚定新时代公安院校的办学方向和使命担当》,《人民公安报》2019年8月4日,第3版。

  ②韩筠:《“互联网+”时代教与学的新发展》,《中国大学教学》2019年第12期。

  ③苏力:《当代中国法学教育的挑战与机遇》,《法学》2006年第2期。

  -111-

  课’,课堂上热闹非凡也并非就是‘金课’。”目前,在刑事诉讼法学课程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形式大于内容”现象。例如,在模拟审判教学中,由学生分角色扮演审判人员、公诉人员、辩护人(代理人)、案件当事人等,能够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体验到不同角色在诉讼中的地位和应承担的责任,了解法律职业岗位的素质要求。但是,课程设计过分追求大而全,反而容易导致其失去重点,沦为程式化的表演与肤浅的过程。相反,我们应当自觉限定模拟法庭的功能边界,将其目标定位于提升法律研究能力、文书写作能力和口头辩论能力,进而使模拟法庭的活动集中于案件的法律适用、文书撰写和法庭辩论等三个环节。至于为表演需要而设立的法警、书记员、当事人、受害人等角色应当完全予以删②除。由此,刑事诉讼法学“金课”建设无法一蹴而就,而注重形塑法治理念这一价值引领的“课程思政”就“更需要长期绵延式的积累、润物细无声式的研磨,寄希望于各种教学方式、手段的更新,③而忽视对内涵的深化,就会出现‘运动一过,工作如初’的尴尬窘相”。

  ①RequirementsandRealizationof"Curriculum-bas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intheScienceofCriminalProcedureLawofPublicSecur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LIUYu-jiangAbstract:Theteachingofcriminalprocedurelawinpublicsecur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bearstherequirementsofstudents"knowledgeacquisition,abilityimprovementandqualitycultivation.Atpresent,the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thecourseofcriminalprocedurelawistheinternallogicoftrainingpublicsecurityprofessionals,anditisalsotheinevitablerequirementof“onelesson,tworesponsibilities”.Intheteachingofcriminalprocedurelaw,undertheguidanceofXiJinpingThoughtontheRuleofLaw,focusingonthevalueorientationofpoliticalidentity,nativelandemotion,moralcultivation,professionalspirit,etc.,thefundamentaltaskofcultivatingpeoplebyvirtueisfulfilled.Theteachingofcriminalprocedurelawcourseshouldreasonablyundertaketheknowledgesupplyofpreviouscourses,payattentiontopromotingthepracticalintegrationofcutting-edgeachievements,promotethefoundationconstructionofrichknowledgetransfer,anddialecticallytreattheempowermentofmethodsandmeans.Keywords:publicsecuritycollegesanduniversities;scienceofcriminalprocedurelaw;thoughtofruleoflaw;curriculum-bas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teachingreform

  [责任编辑:王

  焱]

  ①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

  ②李友根:《以上诉法律审为核心的模拟法庭教学模拟探讨》,转自蔡立东、刘晓林:《新时代法学实践教学的性质及其实现方式》,《法制与社会发展》2018年第5期。

  ③张驰、宋来:《“课程思政”升级与深化的三维向度》,《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2期。

  -112-

篇四:公安专业课程思政

  

  94ENGLISHSQUARE*****************Tel:************177****4031关于公安院校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融入警察文化元素的思考□吕文茜江苏警官学院[摘要]在公安院校大学英语和警务英语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警察文化是最好的切入点。道德捍卫”“团结”“怀疑”“保密”是西方警察文化的显著特征。在后备警察力量的英语教育中,教师需要提高辨别能力,准确甄别西方警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认清西方警察文化的本质,培养学生自身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关键词]课程思政;警察文化;警务英语[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6167(2020)33-0094-03DOI:10.16723/j.cnki.yygc.2020.33.0301公安院校英语课程思政的切入点的具有警察特色的物质形态、精神意识及其行为方式的复合体(张兆端,1993)。西方学者课程思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大都认为,警察文化由两种规则组成:正式的义思想及其关于教育的重要指示为指导,将思和非正式的。正式的规则包括警察部门颁布或想政治教育融入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以挖掘不制定的纪律和道德规范、各种行为准则以及相同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关的政策。非正式的规则是流行于警察管理或源,从而实现全员全方位育人,全面提高人才警察之中的一些不成文的行为规则和模式(王素养。公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瑞华,2000)。我国学者认为,警察文化是警分,应遵循高等教育的办学规律和基本特征。察这支特殊队伍在实践活动中升华出的精神成同时,公安院校肩负着为党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果,其蕴含的忠诚的政治文化、人本的组织文民警察的重任,预备役警察的思想教育直接关化、专业的职业文化和优秀的媒介文化,可以系到公安队伍的可靠性和责任心。因此,与一对内聚力,对外塑形,是催生警察战斗力的主般普通高校相比,公安院校的课程思政应该有要力量。因此,警察文化是公安院校英语通识更高的标准并具有更鲜亮的特色。课课程思政的最佳切入点,以此为突破口,见目前,大部分公安院校英语通识课程主要缝插针地纳入警察文化,能够引导学生培养正开设了大学英语和警务英语两门课程。英语通确的职业素养。同时,通过了解西方同行的警识课在介绍西方警察文化上有着天然的优势。察文化,我国警察可以开阔视野,取长补短,通过中西警察思想、警察职业道德和警察价值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具有增强抵御外来观的对比分析,预备警官在吸收正能量的西方文化侵蚀的能力。警察文化思想的同时,能够认清并摒弃其糟粕,增强中国文化自信,从而培养预备役警察2西方警察文化的显著特征报效祖国、打击犯罪、捍卫正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警察文化属于职业文化的范畴,Reiner警察文化是指由警察群体在警察实践的历(1991)将其定义为指导警察行为的价值观、史发展过程中,所共同创造、积累和发展起来规范、看法和规章制度。学者Crank(2015)作者简介:吕文茜,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构式语法。收稿日期:2020-9-21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执法语言构式的中美警察文化对比研究”(项目编号:2019SJA0449);江苏警官学院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资助项目。“认为,警察文化就是从文化的角度来观察、研究警察。警察文化的功能不仅在于引导警察如何工作,而且会对罪犯、政府及社会公众等社会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警察文化是研究警察与警务的一种途径或方式。克兰克在其著作中着重阐述了警察文化以下几个特征:道德捍卫:警察视自己为社会道德的捍卫者、正义的化身。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单纯地实施对犯人的逮捕,而是消灭破坏社会秩序的罪线索,发现违法犯罪证据,树立并维护自己的权威。保密:保密原则在警察机构中一直受到广泛关注。保密具有这几个目的:首先,它能够使基层警员免受其他机构的监视。其次,它能够使基层警员免受市民的审查。因为不具有专业知识的市民不可能完全理解警察的一些执法行为,比如,街头“流氓执法”“暴力执法”行为,或违反程序准则的执法行为等。最后,2020蛀虫,守卫社会公平正义。它能掩饰警察某些不符合正常程序的执法行团结:Durkheim(1966)认为“团结”是为,如因处理街头冲突而滥用自由裁量权的行一个群体与其他群体发生冲突的产物。Coser为。保密原则在警察文化中处于中心地位,那1956)的“群体冲突”观点认为,冲突是价些违反保密原则的人可能会遭到排斥,失去朋值观、信仰以及对于稀缺的地位、权利和资源友,在危险的街头冲突中无人支援。分配上的争斗。冲突具有强大的群体约束力,这一约束力标明了群体界限,维持了群体的认3西方警察文化特征中的消极因素同感。冲突具有外显特征,也具有内显特征。不同社会阶层间的对抗,促成了对彼此间界限上面所提到的“道德捍卫”“团结”“怀的相互认同。不论是外显冲突还是内显冲突,疑”“保密”这些西方警察文化特征,其内涵都能够维系群体间的界限,具有稳定群体的功非常丰富,不能只看其字面含义,断章取义。能。警察队伍作为一个群体,与其相对抗的群作为社会道德捍卫者的警察,会积极主动地对体首当其冲是违法犯罪群体,除了违法犯罪群辖区进行有效管理。但同时,“道德捍卫”使体,还有如法院、媒体等其他一些形形色色的警察有理由相信自己对辖区的强制管控是合情外部群体,由此产生出一种强烈的团结意识。合理的,在其辖区内所做的任何事情也都有正怀疑:“怀疑”是指在证据没有完全确实当依据。的情况下,认为某事是错误的、有害的。“怀“团结”可能导致警员在面对腐败行为与疑”是一种思想能力,可以臆造出一个与现实违法行为时缄默不语。Ahern(1972)指出,道德完全相反的平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通来自同僚的压力是无法抵御的。与此同时,警过观察到的表象来认识对待不同事物。警察对察身份使其难以成为普通人的理想朋友。同僚当事人如何产生“合理怀疑”呢?除了警察的的压力加上警察工作本身排外的特点,迫使警主观考虑外,也存在一些客观判断要求。如警察相互依赖。察根据当事人的紧张、逃避等异常行为产生“怀疑”是警察的一种职业能力,对“怀合理怀疑”,有人实名举报形成“合理怀疑”。疑”运用的越娴熟的警察,在工作中越是如鱼一旦合法的“合理怀疑”成立,警察就可以进得水。但同时“怀疑”也是警察的职业病,因行针对是否携带武器的搜身检查,了解完当事此,这项重要的职业技能可能会成为横亘在警人身份及经过简要的盘问后,进一步决定是否察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怀疑”使警察把任详细盘问当事人,告知当事人享有的权利,或何人都作为假想敌,无法与民众进行有效的沟者决定是否逮捕他们。“怀疑”是一种经训练通,不利于良好警民关系的培养。习得的主观判断,通常由无数个案例、实战演“保密”是一系列的工作原则,如果抛却练以及岗位培训习得掌握。作为一种调查技警察的工作实践,判断警察的保密是好是坏,术,“怀疑”是警察工具库中的极具威力的工是对是错,都不是合理的。西方警察文化中的具。运用这种心理策略,警察可以找寻违法犯保密因素在警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的同时,年11月(总第141期)95(“96ENGLISHSQUARE*****************Tel:************177****4031可能也会成为帮助他们掩藏犯错的把柄,让他“保密”等西方警察文化特征,而要在文本阅们在继续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又免受其他形读中,能够分析出这些文化特征中积极的元素式的监督。因此,“保密”容易成为警察掩盖并予以发扬吸收,对助长职业腐败的元素能够错误的借口。批判认识,自觉抵制。再次,学校要加大师资综上所述,我们在认识西方警察文化特征培训。只有教师本人文化素养好,才能够有效时,要能够分清概念,善于鉴别,取其精华,地对学生开展思政教育,才能够对学生进行积去其糟粕。极向上的警察文化熏陶。最后,教师要丰富融入形式,不仅利用篇章阅读,还可以利用早新4警察文化元素在英语思政教学中的构建闻、辩论、演讲等其他教学模式,浸入警察文化积极元素的熏陶。Loftus(2010)认为,虽然时代变迁,警务改革层出不穷,但警察文化的特征具有其本5结语身的稳定性。持警察文化正在经历转型变革期观点的学者认为,警察文化总是对外部变化反在公安院校大学英语和警务英语的教学中应敏锐,已有的警务进展将对警察文化产生巨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正确认识西方警大影响。这些发展既包括警察组织内部的文察文化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引导学生认清化、种族、性别组成的变化,也包括警务工作西方警察文化的本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模式的改变,如社区警务的施行。Loftus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2010)认为,虽然警察文化对外部发展反应敏感,但并不能说明警察文化随警务发展而改变到了否定其自身特性的程度。警察文化在其参考文献价值、理论假设和实践上具有显著的连续性和[1]AHERNJ.Policeintrouble:ourfrighteningcrisisin持续的惯性,传统的警察文化观念仍占有主要lawenforcement[M].NewYork,NY:Hawthorn地位。Books,1972.教师在进行英语思政教学构建时,首先,[2]COSERL.Thefunctionsofsocialconflict[M].New应明确警察的职业目标:打击违法犯罪,维护York,NY:TheFreePress,1956.[3]CRANKJP.Understandingpoliceculture[M].Rout-社会秩序,建立良好的警民关系,实现警察文ledge,2015.明不断发展。无论是警察政治时代、警察职业[4]DURKHEIME.Thedivisionoflaborinsociety[M].化时代,还是社区警务时代,警察一直在打击TranslatedbyGeorgeSimpson.NewYork,NY:The违法犯罪、惩罚违法犯罪分子的过程中,起中FreePress,1966.流砥柱的作用。无论是何种警察文化影响警察[5]LOFTUSB.Policeoccupationalculture:classic的行为,警察致力于打击违法犯罪的目标始终themes,alteredtimes[J].PolicingandSociety,2010不会改变。良好的警民关系能够有效地促进警(20):1-20.[6]REINERR.Policingandthepolice[C].Oxford:Ox-察与民众之间进行沟通,对于警察完成其打击fordUniversityPress,1991.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任务具有重要意[7]王瑞华.论警察文化与公安思想政治工作[J].广州市义。警察文明是警察文化发展的最高标准和最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37-38.终目标,促进警察树立正确的警察行为方式和[8]张兆端.警察文化是警察管理与警察思想政治工作警察行为理念,从而实现文明执法。其次,教的结合点[J].警学研究,1993(4):14-15.师要完善课程思政内容,改变过去大学英语、(责任编辑:徐永丽)警务英语通识课对纯知识点的教授,增加警察文化中积极元素的内容介绍及判定,不能只从字面上理解“道德捍卫”“团结”“怀疑”(

推荐访问:公安专业课程思政 专业课程 公安 思政